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夜幕降临,望城区白沙洲街道马桥河路临时疏导点的灯光次第亮起,烤串的香气与食客的笑语交织成热闹的市井图景。“你看这人气!有固定摊位,水电不愁,比以前流动摆摊踏实多了!”摊主黄永进一边翻烤着肉串,一边笑着搭话,鲜香扑鼻的烤串滋滋冒着热气,火光映亮了他脸上的笑容。
这处充满烟火气的夜市,正是白沙洲街道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从流动摊贩的“安家难题”到问题小区的“重生之路”,街道用党建“红”破解治理“难”,努力打造“社会治理新示范”,让城市基层治理的暖心篇章,写在每一位群众的笑脸上。
夜市“安家” 从占道扰民到规范有序
“以前这条人行道,一到傍晚就被摊贩占得水泄不通。”11月5日,白沙洲街道赤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添惠站在马桥河路路口,指着如今整洁的人行道介绍,“以前每天都要接到5条以上12345投诉,油污渍、争吵声、交通堵,居民意见大得很。”
赤岗路社区毗邻望城经开区,大量上班族催生了旺盛的夜宵需求。没有固定场所,附近50多位摊贩便扎堆挤在马桥河路与红家坡路交会处的人行道上。“抢摊位是常事,遇上下雨天更狼狈,水电要自己拉,还得提防执法检查。”卖柠檬茶的胡女士坦言,摊贩们其实比谁都盼着有个规范的经营点。
流动摊贩治理,一头连着民生就业,一头系着城市秩序。如何在“烟火气”与“整洁度”间找到平衡?白沙洲街道没有简单“一禁了之”,而是组建了由城管执法大队、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专班,挨家挨户走访登记,摸清每位摊贩的经营品类、家庭情况。
“我们选了3个备选点,最后是摊主们投票定了这里。”王添惠带着记者来到临时疏导点,这片原本闲置的广场已变身为井然有序的夜市。49个摊位按编号整齐排列,水电接口、消防器材、垃圾桶一应俱全,穿着反光马甲的运营人员忙个不停。
为了让疏导点长效运转,街道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出“帮代办”贴心举措——协助办理食品摊贩登记证、督促健康证更新,甚至帮忙设计摊位招牌。
同样的“游商归市、摊贩入点”故事也在同心园社区上演,该社区创新推行“数字智治、居民自治、依规法治、多方共治”四治融合管理模式,通过召开流动摊贩座谈会,充分听取摊贩心声,规范设置临时经营点。在此基础上,该社区创新推行“摊长自治”模式,由摊贩自主推选代表作为“摊长”,参与日常管理与决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现在投诉量下降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黄永进的烤串摊前排起了小队,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满足,“不用躲躲藏藏,客人吃得放心,我们做得安心。”
小区“重生” 从烂尾困境到共建共治
“以前谁能想到,我们小区能变回这样!”熙庭原著小区业主们领着记者在小区参观,楼下的草坪里,老人带着孩子玩耍。很难想象,这个高档楼盘曾因开发商问题陷入烂尾危机,物业停摆后,垃圾堆积、绿化荒废,甚至一度因欠费断电,入住率长期不足五成。
今年早些时候,小区突然全面断电,居民们举着手机照明的场景,让业主们至今难忘。“必须先稳住民生基本盘!”白沙洲街道党工委连夜部署,响堂湾社区迅速代管小区,构建起“四位一体”应急机制:紧急协调专项资金垫付电费,24小时内恢复供电;抽调6名骨干组建驻点专班,在小区门口设起“移动办公室”;成立小区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集结50名党员、邻长组成攻坚突击队,开展“垃圾清零”行动。
“那时候党员带头扛垃圾桶,居民们也跟着上手,很快就把垃圾清理了。”由社区派驻的小区物管会主任陈博欣介绍,为了精准解决问题,社区依托“雷锋驿站”党群服务阵地,创新“楼栋微协商”机制,按“一栋一策”开了12场居民议事会,收集诉求188条,整理出“需求清单”。
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以前小区事没人管、没人担,现在有了物管会,业主自己当家作主。”陈博欣介绍。物管会制定了20项工作制度,构建起“党支部领导、物管会执行、监委会监督、居民参与”的治理架构,先后解决了电梯维修、绿化复绿、商铺招商等15件民生实事。
如今的熙庭原著小区,不少业主忙着装修,入住率越来越高。随着治理不断深入,小区面貌持续改善,商铺招商工作也顺利推进。白沙洲街道正全力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这个曾经的“问题小区”真正重焕新生,成为居民安心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