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嘉)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在建筑绿色低碳技术专题圆桌论坛上,长沙分享了在装配式智能建造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卓越成果;1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2025年度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与产业化工作座谈会上,长沙再一次作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经验分享。
构筑“四梁八柱”数字基座
长沙智造连获“国考”优秀
建筑业是城市发展的“骨骼”与“肌肉”,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正是推动其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长沙创新构建了 “智能建造·四梁八柱一底座”
总体发展框架,从发展战略、建造模式、产业体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试点期间,长沙22项创新举措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长沙运用“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推动建筑行业工业化转型,通过创新实践“(BIM+M)+EPC”新型建造管理模式,将房屋作为工业化产品全链条统筹,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一体化协同。政策上率先将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纳入招投标主体,从源头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
长沙在工程建设领域深度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打造了以“BIM+装配式”为核心、逐级递进的五大应用场景(1.0至5.0级)。该体系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到城市运营的“四级赋能”,最终实现了“一模到底”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让建筑从蓝图到运营“有模有样”。
平台“拆墙”普惠中小微
产业链闭环加速“组团出海”
针对行业特点,长沙着力构建通用性、普惠性、市场性的数智技术平台,以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目前,已涌现出设计环节的华阳国际“BIM正向设计协同平台”、生产环节的三一筑工“柔性智能生产平台”、施工环节的五矿二十三冶“数字工地管理平台”、采购环节的湖南建投“产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成熟平台,推动全行业智能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依托“工程机械之都”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产业基础,长沙拥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上千家产业链企业。2024年全市智能建造总产值达1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这其中,智能装备占比约33%、智能施工占比约40%、生产占比约17%、设计占比约4%,其余占比约6%,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与此同时,通过“联合舰队”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等模式拓展海外业务,湖南建投、三一重工、远大可建等企业已成功将业务拓展至印尼、沙特、韩国等“一带一路”市场,实现了产业能力的国际化延伸。
“数字工匠”与“机器人”共舞
示范项目上演“效率革命”
长沙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为产业变革注入持续动力。全市实施“211”数字人才培训工程,依托14家培育基地,每年面向BIM建模、平台运维、智能设备与建筑机器人操作等新兴职业培训超1000人,同时组建140余人的专家智囊团,推动7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形成了从产业工人到专业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格局。
据了解,长沙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打造34个示范项目,技术赋能成果显著。
天悦保障房项目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助力工期提前50余天,工效大幅提升;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项目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从源头保障构件质量,极大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与质量稳定性;湖大科创港校区项目依托激光定位与智能传感技术,让建筑机器人以“毫米级”超高精度开展工作。
通过场景打造、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协同发力,智能建造正在重塑建筑行业生态,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安全、质量、效率的全面提升。
面向“十五五”,《长沙市“十五五”智能建造产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决心将智能建造推向新高度,并计划通过培育龙头、拓展应用等路径,力争2030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
聚焦数智科技、绿建新材、智能装备等八大领域,长沙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481”技术体系,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数字通用平台,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才发展新格局。
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长沙将始终“以技术创新为舟、以合作共赢为桨”,把智能建造的“中国方案”做实做强,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为全球城市转型贡献长沙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