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舒元臻)“老沩水河上横跨望城、宁乡的一座便桥存在安全隐患,亟待修复!”日前,长沙晚报全媒体群众工作平台收到读者陈志桃的一则留言,他反映一座“年迈”的便桥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修复,保障居民安全通行。
11月5日,晚报帮帮团记者跟随陈先生一同前往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沱市村及宁乡市双江口镇山园村实地走访,了解这座老桥的真实状况。
老桥无言半个世纪
处处是“伤痕”
“这座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算起来已经‘年过半百’了。桥面由预制板铺设,3块板并排才约1.5米宽。”陈先生一边带路,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座“高龄”便桥的基本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没有名字、没有编号的桥,一头连着望城沱市村,一头连着宁乡山园村。它虽朴实无华,却承载着两岸居民的日常往来。然而该桥桥面狭窄,仅容两人勉强错身。两侧水泥护栏被红褐色的铁架固定在桥墩上,黄黑相间的护栏在岁月冲刷下略显斑驳。尽管外观看来尚且牢固,但桥面上已布满数道明显裂缝。透过个别较宽的缝隙,桥下流动的河水清晰可见。
“这些裂缝虽然不宽,但足以卡住自行车轮胎。”陈先生坦言,每次骑车过桥都得格外小心,必须放慢速度。记者缓步走上桥面,能明显感受到预制板之间的不平,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老桥的“伤口”上。走到桥侧观察,可见铺设的预制板厚度仅约15厘米,部分桥墩表面也有破损痕迹。
居民过桥步步惊心
盼修更盼建
“我要下来,有点怕!”“有什么怕的,你扶着栏杆嘛……”在连接山园村的一侧桥头,一对头戴红色安全帽的老夫妻正准备共乘电动车过桥。后座的老太太起初因害怕不愿乘坐,经老伴劝说后,才一手攀着护栏,小心翼翼地随车缓缓通过。
“桥栏间距大,桥面窄得只容一车勉强通过,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一位正从山园村赶往沱市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桥面预制板塌陷,希望能把裂缝填补、加厚,“最好是能建一座新桥。”他补充道,“夏天干旱时,能清楚看到桥墩下水泥坡面有些地方已经下陷。到了汛期水大或者冬天桥面结冰时,过桥还是有点怕。”
采访之际,77岁的许爹爹推着载满货物的两轮手推车艰难过桥。车身的沉重让车轮不慎卡进两块预制板之间的缝隙,大家费力将车拉出后,他对记者说:“我常去沱市村那边的集市,这桥真该修修了。”
“这座桥对我们太重要了。”山园村居民刘女士向记者解释,“我们这边离宁乡市中心远,反而离望城区近,大家早已习惯去望城办事、购物。”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附近另有可通汽车的大桥,但有数百米远还需绕行,颇为不便,因此这座老桥成为不少居民省时省事的必经之路。“记得十几年前冰灾,桥面结冰,当时还没护栏,我和姐姐是爬着过桥的。后来装了护栏,确实安全多了,可它已历经风雨50年,真的老了。”
一桥牵动万人心
修复还是重建?
记者在桥边停留约半小时,陆续有附近居民及前来钓鱼的市民经过,包括行人、电动车、手推车,甚至宽度接近桥面的三轮摩托车也勉强通行,累计有二三十人。
“双江口镇山园村地处宁乡、望城两地交界,位于镇域最东端,全村人口超过7000人。眼前这座便桥桥面约40米,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桥身狭窄,给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万名群众多次呼吁建新桥,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情况,但目前尚未得到明确答复。”山园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立即安排人员进行修补,还回顾了该桥的历史:早年没有桥时,两岸居民只能靠“绳渡”或自制筏子渡河,极为不便。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村干部牵头、村民自筹资金建起这座便桥,极大方便了往来,后来桥体逐渐破损,才用预制板重新铺装桥面。近年来,村里已加建护栏并多次进行局部修补。“对于市民反映的情况会向上级部门汇报,近期会对桥面进行修复,但重建涉及资金筹措与审批,暂时难以确定具体方案。”
“尽管根据以往区划或实际管理范围,该桥属宁乡方面管辖,但修复后对两岸居民都有利。若有相关部门牵头主导重修,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相关部门则回应。
这座便桥静静地站立了半个世纪,承载着风雨和人来车往,如今仍在履行着它的使命。老桥能否重建或全面修补?晚报帮帮团记者将持续关注。
记者手记
老桥的安全是最暖的保障
时光在这座老桥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五十年的风吹雨打,让桥面的每道裂纹都像岁月的掌纹,记录着两岸人家的日常故事。一座桥,五十年,连接的不只是两个地方,更是无数群众的日常与记忆。老桥虽“老”,仍是生命线;裂缝虽细,却是安全弦。居民的期盼清晰而具体——或补或建,只愿安心过桥。相信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协调下,老桥能早日迎来新生,让每一位过桥的人都能走得更稳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