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T01)

返回版面

汲取传统智慧 创新社区治理

      徐红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民本”“和合”等思想,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创新基层治理的智慧源泉。创造性转化这些宝贵资源,可实现文化认同的强化与治理效能的提升,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秉持民本思想,夯实治理基石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社区共同体的精神根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福祉,为社区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社区治理应以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其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工作者要践行民本理念,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居民感受社区温暖,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共同体建设筑牢群众基础。弘扬家国情怀,凝聚发展合力。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社区作为家的延伸和社会的缩影,同样需要居民共同关心这个大家庭。要引导居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使得社区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践行和而不同,促进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和谐统一。应营造包容多元的社区氛围,让居民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如此,在面对分歧与摩擦时,彼此才能更好地以平和包容心态沟通交流,助力社区成为温情友爱的大家庭。

      坚持礼法并重,筑牢规则诚信之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社区共同体的良序。礼法并重理念体现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法治的刚性约束与德治的柔性引导相互配合,营造秩序与温度并存的社区环境。坚持德治为魂,弘扬诚信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培育居民道德素养和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社区价值底色。

      坚持法治为本,规范社区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居民明确参与社区事务规则,做到知法、尊法、守法,使法治成为居民行为准则。遵循“垂拱而治”,赋予居民自主之权。“垂拱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不过度干预,给予居民充分自主空间,激发其内在动力。社区可搭建议事平台,如居民议事会、线上议事群等,让居民自主讨论和决策社区事务,增强其责任感与归属感,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借鉴乡贤模式,提升治理效能之质。借鉴传统乡贤治理模式,引导居民自治,可提升社区治理效果。一方面,精准识别社区内退休干部、专业人才等新乡贤,建立涵盖法律、调解等多领域的人才库,激活本土治理资源。另一方面,搭建贤能议事厅、邻里调解室等平台,推动乡贤在议事协商、矛盾化解、文明倡导中发挥润滑剂作用。

      强化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社区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善、和等理念易引发居民共鸣,为建立社区治理共识筑牢认同根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强化文化认同,可推动社区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助力社区共同体建设。

      传承奉献精神,推动共建共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为纽带,可凝聚社区成员共建合力,实现治理从“独善其身”到美美与共的跃升。组织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居民体会奉献价值。设立“奉献之星”等表彰机制,让有德者有所得,激发更多人参与奉献。

      优化激励机制,鼓励担当作为。激励机制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推行礼遇褒奖,表彰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增强其荣誉感与责任感;制定服务积分制度,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活动可获积分,量化认可其付出,激发参与热情;加强宣传推广,利用社区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居民先进事迹,营造积极氛围。三措并举,让“主动担当有荣誉、积极作为有实惠”成为社区共识,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作者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