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与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笔者以为,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夯实社会就业保障基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共同构成扩大内需的支撑体系,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一、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
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驱动力。高附加值产品能满足当下的消费升级需求,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助力生产方获取更高利润,扩大生产与投资,带动就业和收入增长,形成供需两旺的良性循环,拉动内需增长。
以技术创新筑牢附加值根基。从内生增长理论看,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生产者需以持续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进而转化为产品性能跃迁动力。华为以超10%销售收入研发构建专利壁垒,5G芯片与鸿蒙系统通过技术范式创新拓展价值,印证“研发—壁垒—溢价”传导机制。依据技术融合理论,创新集成与跨界协同是价值关键。比亚迪整合刀片电池与车身工程,实现安全续航耦合增值,推高产品价格;美的“中央研究院+事业部”矩阵架构,通过知识共享缩短研发周期,智能家电较高的附加值率验证“架构优化—效率—增值”逻辑。
以品牌塑造提升溢价新空间。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型,有学者提出了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标识,它承载着消费者的情感、信念和体验。成功的品牌塑造通过符号建构与文化赋能,赋予产品象征意义与情感溢价。企业可通过IP化运营和故事化叙事强化独特认知,注入文化与情感价值;基于服务价值链理论,拓展服务场景,延伸产品价值至售后,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前者提升品牌感知与消费者支付意愿,后者通过服务增值增强客户黏性,实现品牌价值与产品附加值的多维增长。
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价值边界。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下,产业链整合能力是企业价值分配主导权的核心。纵向一体化战略下,企业在不同环节实施差异化策略:上游掌控核心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议价力;中游靠技术创新构建壁垒,实现价值跃迁;下游通过平台化战略提升用户黏性与服务溢价。此全链条整合模式,契合交易成本理论的成本控制与协同效应理论的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产业链地位与产品附加值的双重提升。
二、充分保障社会就业
保障社会就业稳定性是扩大内需的核心动力源。就业稳定确保居民收入可持续,增强消费支付能力;缓解经济压力,提升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内需市场扩容,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能。
打造就业增长新引擎。技术革新重塑就业结构,如人工智能领域从算法研发到场景应用,构建全产业链就业生态。凯恩斯主义视角下,政府通过研发补贴、消费刺激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加速产业扩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政策撬动上下游就业,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业增长”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
织密就业保障网络体系。近年来,全国人社部门联合5000余家企业搭建“云上双选会”,通过12.6万个见习岗位精准匹配供需,“见习—留用”60%的转化率,展现公共部门与市场协同优化就业效率。“以工代赈”遵循“工作福利”原则,以53.8万个岗位、130亿元劳务报酬促进乡村就业与能力建设。将3100万名灵活就业者纳入工伤保险,突破就业形态壁垒,落实社会权利,构建包容性就业治理体系,践行社会公平理念。
提升就业适配能力水平。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都需要增长,在人力资本方面需要更大投入,这样就会产生刺激机制。一个开放的劳务市场会刺激人们获得教育和培训,从而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本、更平等的劳务市场。湖南株洲政企校共建“订单式”培训体系,将产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互相促进的格局正逐步形成。该模式通过动态匹配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既填补企业技能缺口,又提升劳动者市场价值,形成“技能—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它能减少居民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从而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支撑,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覆盖范围是完善社保体系的根基。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率不足,需破除制度障碍: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打通跨地区参保壁垒;依托全国统一社保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关系无缝接续,保障流动就业者权益。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域,优化缴费机制是关键。通过增设差异化缴费档次,覆盖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群体;建立梯次补贴标准,对高档次缴费给予更高比例补助,强化“多缴多得”激励。此举既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求,又能缩小城乡、区域社保待遇差距,增强制度包容性。
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提升待遇水平是增强民生获得感的核心。养老保险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联动物价指数、工资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确保养老金稳健增长;医保领域,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重点加强重大疾病、慢性病保障,筑牢防贫底线。对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兜底:运用大数据筛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低保对象,建立保障标准与居民消费支出联动增长机制。同时,深化以工代赈,在乡村基建、生态治理项目中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实现“输血”与“造血”结合,稳固民生保障网。
优化社保基金管理效能。筑牢社保基金安全应构建“四位一体”防控机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压实主体责任,构建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协同网络,用大数据实时监测破解信息不对称,以失信惩戒打击道德风险。基于公共财政理论,基金投向优质基建,通过跨期配置实现5%以上收益,增强财务可持续性。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以数字化治理为支撑,依《社会保险经办条例》整合业务实现“一窗通办”,按普惠金融拓展社保卡服务,提升社保可及性与公平性。(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