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T01)

返回版面

从三个方面推动中职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黄诗阳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其思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德技双修”这一育人目标的实现。当前,部分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单一、专业融合不足、活动形式枯燥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认可度不高,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笔者以为,从实践经验看,推动中职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构建有益、有趣、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体系,可以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活动三个维度着手。

      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从理论灌输到情境建构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工”,使理论活起来。为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将知识点与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相结合,将新闻事件、典型案例和校园日常融入教学,拉近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其在活动体验、合作探讨中学习;创设生动直观又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与学习,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专业渗透:从元素嵌入到协同育人

      推动中职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关键在于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关联,实现“如盐入水”的有机融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虽面向高校,但其中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职教育。

      树立“双线育人”意识。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注重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教学设计阶段,应同步梳理专业知识脉络和思政脉络,将职业道德、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准备阶段,选取本节知识点中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对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思考。“专业教育线”与“思政教育线”同步铺开收束,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充分展现职业魅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其职业性。一方面,以教师职业经历为纽带构建价值传导链条。专业教师在行业实践中积累的技术攻关历程、职业抉择故事与伦理判断案例,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政素材,提炼其中蕴含的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要素,让学生在倾听与思考中理解专业背后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分享专家模范在技术革新、创优争先中的奋斗历程,挖掘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使思政教育变为具象可感的经验传递。

      思政活动的场景化再造:从形式创新到育人实效

      推动中职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需要紧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多维协力的育人场景,形成沉浸式、体验式的育人氛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活动育人。

      紧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职学校学生处于青春期,期待展现自我、被人肯定,同时情绪波动较大。中职学校的思政活动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把握关键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活动。在新生入学、期中期末阶段,开展“学典型树标兵”活动;利用“文明风采大赛”、校运会等契机,增强班级凝聚力、展现学生活力;巧用传统节日、纪念日,举办“元宵灯会”“中秋联诗”等活动,营造温暖祥和的校园氛围。活动应尽可能涵盖文体、学习、传统文化等主题,扩大参与面,彰显活动育人效果。

      主动引入社会力量。要尽可能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拓展至校园、家庭乃至社会。首先,发挥环境育人的力量。完善校园文化设备设施,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积极推动产业文化进教育、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次,引入行业力量。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担任德育兼职导师,组织进企业参观、行业教师讲座、劳模经验分享等多种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等教育。最后,加强专业力量。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等指导学校思政工作,挖掘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对学校常规管理指导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潜力,为思政活动开展提供专业支持。

      (作者系长沙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党政办主任、高级讲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