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鹰
日升月恒,璀璨星城。长沙,这片被誉为“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土地,自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屈原行吟江畔,贾谊谪居留墨,他们的精神如繁星闪烁,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而子弹库楚帛书、马王堆汉墓、走马楼吴简等重大考古发现,更让这座城市深埋的文明瑰宝一次次惊艳世界。长沙这座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我们以“汉”为名:说汉语、写汉字、称汉人,这份民族认同正是源于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那是一个以“天河”为喻的璀璨时代,也是一个奠定文明基业、开启宏大气象的王朝。汉代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为湖南与长沙的千年繁荣,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机遇与文化底蕴。
大汉风华
一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决定了它富有什么样的文化气质。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常在金石碑拓中寻找和思考民族的文化密码,对着汉代铜镜或者画像石刻,他常常会“遥想汉人多少闳放,魄力究竟雄大”。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初登帝位,即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定都临湘(今长沙)。其疆域鼎盛之时,涵盖今湖南全境及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部分地区。吴氏长沙国“禅五世,以无嗣绝”。至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仍以临湘为都。刘氏长沙国历八世九王,直至东汉光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降国为侯。光武中兴,匡复汉室,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正是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长沙国前后绵延221年,见证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兴盛与繁荣,成为郡国并行制时期独特的历史样本。
从蛮夷之地到帝国藩屏,长沙国的建立使湖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空前密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繁荣,长沙也一跃而成为“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国都,步入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从吴芮忠可著令的赤诚,到刘发筑台望母的孝行,再到贾谊安邦定国的担当,这些精神内核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特质一脉相承,奠定了长沙“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基因和底色,是长沙作为汉代区域性大都会的雄厚历史文化基础。
汉家陵阙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二千多年过去,当大汉风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972年至1974年间完成考古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东郊的浏阳河畔以举世震惊的重大考古发现,掀开了深埋地下的汉代文明画卷。1974年的寒冬,咸嘉湖陡壁山上一座汉墓的发现开启了另一段传奇,179根黄心柏木枋构筑的“黄肠题凑”是全国第二例、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该葬制实例,印证了《汉书》中“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皇家葬仪记载,结合出土文物可以判定这是一座比丞相轪侯家族墓更高等级长沙国王后的墓葬。
此后,象鼻嘴、望城坡等王(后)陵相继发现,已发掘的5座王陵均采用高规格“黄肠题凑”葬制,累计出土文物5000余件套,渔阳王后墓更荣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此,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向世人显现迷人的魅力,从岳麓山到谷山,湘江西岸南北绵延约12公里的地带,26座王陵分布其间,以及中小型陪葬墓、墙垣、陵寝建筑、道路、门、阙、陵邑等遗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世所罕见,被誉为“汉代诸侯王陵寝的百科全书”,被列入代表中华文明的150处大遗址保护名录。
汉王陵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清晰文化层积,生动展现了越、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路径和演进格局。部分珠饰文物佐证了长沙通过湘江、珠江水系参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史实,作为汉代南北文化、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透过物质遗存研究背后蕴含的思想意识,我们更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
为妥善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长沙市委、市政府依托陵墓遗址最集中的谷山片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汉廷公主
1993年,也就是在马王堆丞相夫人辛追重见天日出土20年后,与之同时期的西汉长沙国渔阳王后的陵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外椁四周600余根短木枋层层环绕,墓室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宛如“地下宫殿”,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长沙国王室墓。题凑木上有“渔阳”字样,结合器物上的“渔阳”题记和出土的“长沙后府”封泥匣、“陛下所以赠物”“王裞”木楬等材料,专家推测墓主渔阳应为汉廷公主,为“笼络长沙,遏制南越”,从长安远嫁长沙,是与马王堆一号墓主人辛追同时代的长沙王后。
岁月不朽,因为文明不息。2024年是马王堆考古发现50周年,湖南博物院举办了系列活动致敬长沙这座楚汉名城出土的汉文化瑰宝。长沙文博单位怎样不负山河不负城,展示好灿烂的汉文化?静卧湘江西岸蜿蜒如龙脉的汉王陵与马王堆汉墓女主人辛追同时期的长沙国渔阳王后,两者是何关系?生前一为王后,一为丞相夫人,死后葬制一为黄肠题凑天子之制,一为轪侯家族墓……两千多年前的平行时空,这两位风华绝代的女性交集有怎样的故事?历史的未解之谜总是让人探索琢磨……于是我出了这个题目,与汉王陵、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会商并决定调集资源,成就此展,并邀请著名学者易中天老师题写展标。
2024年7月,精心打造的《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在长沙市博物馆开展,以“公主与王后”为线索,将文物、人物与时代背景巧妙串联,精选200余件文物,再现了西汉长沙国社会一统、物产丰沛、生活富足的繁盛景象,辅以数字化、多媒体的方式复原西汉长沙人的日常生活,让汉风雅韵与时代风华交融。展览累计接待观众105.9万人次,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时代光彩。
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创新的展陈模式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从全国161个优秀展览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汉韵悠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要求湖南回答好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两个融合”命题,打造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三张文化名片”。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展览就是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擦亮长沙文化名片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激活长沙汉文化的流量密码,长沙博物馆与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联合出版这本《星汉灿烂》,遵循“考古—研究—展示—传播”的主旨编辑组稿。上册“汉长沙国王陵研究纵览”聚焦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价值阐释,收录已发掘五座王(后)陵的发掘简报,以及学术界围绕长沙国王陵墓葬形制与制度、墓主身份与年代、出土器物系统、文物科技保护、遗址公园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综述和论文提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景式了解汉王陵的参考。下册“‘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展览图录”作为展览内容的延伸,收录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并附有专家、策展人从展览策划、形式设计、文物研究等方面对展览所做的思考和解读,使读者既能一览展览全貌,又能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
绵绵文脉,悠悠汉韵,奔腾不息的湘水见证了临湘城与汉王陵的千年守望。作为湖南省会长沙的城市综合博物馆,长沙博物馆保存着城市的“文脉”,一江之隔的对岸,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守护着城市“根脉”,共同滋养这座城市的独特气韵。
“汉”原指银河,浩瀚永恒;“长沙”别称星城,如星辰闪耀。东汉曹操《观沧海》曾书万千气象,思来想去,以“星汉灿烂”作为书名并请大书法家鄢福初先生赐墨题写,希望借此书守护城市文脉、丰富文化供给,讲好长沙“汉文化”故事、擦亮“汉文化”名片,以观中华文化之沧海。若能如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