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
今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江南北瓜果飘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长沙晚报三位记者历时半年的“青耕记”实验,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独特风味的老种子蔬菜正步履蹒跚。
中国人对种菜有执念,只要有土、有种子,就能侍弄出个菜园子,就连上月球取了两公斤土,也是先分析其能不能种菜。三位记者也算是“种族天赋”血脉觉醒,他们备尝种植的苦与甜,见识到老种子在现代化农业浪潮中的困境:于建起收集老种子的艰难、戴子寒“客户有限,不敢多种”的无奈,以及内购会亏损的账单……都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那么,如何破局?
需求侧升级,推动老种子回归。如今,大家吃喝不愁,却总觉得“吃肉没肉味、吃菜没菜味”。这并非怀旧情绪作祟,而是种子确实发生了变化。杂交品种虽在产量、抗病性上占优,却往往牺牲了风味。最近,罗永浩公开点赞两家坚持新鲜热炒的湘菜连锁店,正反映了消费者对本真味道的渴望。老种子蔬菜承载的不仅是儿时记忆,更是难以复制的风味体验,这正是其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核心价值。
供给侧改革,赋能老种子创新。对老种子不能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更应让其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老种子的发展路径应是一条融合之路:以科研机构为支撑,进行品种提纯与改良;以合作社为基础,实现适度规模化种植;辅以智能监测、无人机、滴灌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并通过冷链物流保障鲜度,借助品牌建设开拓市场。湘菜大师对食材的珍视提示我们,老种子可与湘菜创新结合,如“光皮椒炒瘦肉条”一样,以菜品创新带动食材价值提升。
全链条保障,完善老种子机制。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有个全球种子库,全球14家基因库将超过1万份种子样本存放于此。其实,我们既需要这样的“末日保险库”进行资源备份,更要建立活态保护与利用机制。比如,探索“特色品种+地理标志+湘菜推广”模式,让老种子在特定区域焕发新生。同时,制定政策支持老种子蔬菜纳入“一乡一品”规划,打造差异化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老种子的价值不只是怀旧,更关乎国家种质资源安全与乡村产业振兴。当乡村面临老龄化之际,更需要青年带着新认知、新思维回归土地,以青年的手与农民的手、专家的手共同抚过那些老种子,播种乡村振兴的希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丰收节庆丰收,瓜果飘香中,应有老种子的一缕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