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道光三十年的长沙:风雅与动荡

  •   《何绍基日记》 何绍基著 尧育飞 毛健整理 岳麓书社/2025年4月   《何绍基日记》 何绍基著 尧育飞 毛健整理 岳麓书社/2025年4月

      尧育飞  

      长沙城的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与晚清其他许多年份相比,并无寻常之处。不过这年七月二十四日,何绍基运送母亲灵柩回到长沙城,也一并把长沙城写入日记中。读这部笔者和毛健整理的“湖湘文库续编”版《何绍基日记》,可管窥长沙城在道光三十年可贵的历史切片。

      灵柩归乡与风俗之困:何氏家族的茔地纠葛

      在送母亲灵柩回长沙将近十年前,何绍基曾护送父亲何凌汉的灵柩回长沙,停灵在南门外的洪恩寺,如今他母亲的灵柩依旧停在此屋,等待相地之后再行安葬。在长沙买坟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何绍基写道:“长沙陋俗,于茔地最甚,凡有人买成片地,则必有人出来挑逗讹钱。”他的弟弟何绍祺所买坟地,最终也不能靠差役来解决纠纷。

      文士交游与学术新风:道光末年的长沙文化圈

      风俗的衰敝并不影响城中的风雅故事,何绍基在长沙城中穿梭,浙江籍画家沈道宽便兴致勃勃地要和他谈论音韵学问题。李星沅之子李概取出家藏沈周、董其昌的字画供赏阅。龙友夔等人将钱灃的字画交与何绍基鉴赏。舆地学家邹汉勋向他展示所著《湘中考古录》。宁远人杨季鸾给他寄来新刻的《柳宗元集》。熊少牧在城内设馆授徒,却毅然住在城外。何绍基在熊少牧家,偶然遇到的便有晚清公羊学大家宋翔凤。

      只是读书人愈来愈多,而城中书院的教师席位越来越少,以至于何绍基感叹:“近日两榜公无人不想书院,好为人师,可为一叹。”生计的艰难和做事机会的稀缺,已透露日后湖南读书人纷纷参加湘军的消息。而祁阳人张嗣康在抄录黄宗羲的《南雷文定》,何绍基和龙友夔持续阅读《明史稿》,则另辟蹊径,追上了道光朝以后晚明思想复起的学术新风。

      家族联姻与士绅动向:道州何氏与晚清长沙的世家网络

      长沙的大家族在这一年也有新的动向。何绍基侄子何庆治在十月十二日订亲龙友夔之女,道州何氏与攸县龙氏这两大湖南近代文化世家结成新的联盟。住在定王台旁的芋园主人李星沅长孙李辅燿也闪现日记中。何绍基道光三十年十月初六日记载:“梅生嗣子补孝出见,抱与酒果,毫不觉生疏,可爱也。”何绍基还为李辅燿赐字“补梅”。多年以后,李辅燿大力资助何维朴,为长沙城修建水仓,并给太平军攻城期间守卫长沙殉难的将领修建祠堂,成为晚清长沙重要的士绅。何绍基影响了李辅燿的金石书法兴趣,李辅燿日后赞助并成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而李辅燿的外孙唐醉石则号称“中国现代篆刻第一人”。

      风物志与乱世端倪:舌尖上的长沙与广西战事暗涌

      在这半年多居住长沙期间,何绍基过得十分惬意,日记记载了许多长沙风物,如“油菜苦,甚佳,又湖北菘佳”。他还写了这一时期长沙城中另类的风俗,如晚间饮“壶娘酒”,十月间也已经开始剥蟹吃。“乡间无菜可买,杀鸡一握一握,呷酒半饱”,与城中生活迥然。何绍基对乡味似乎情有独钟。十一月十九日,在跳马的吴家饭铺吃饭,“甜酒、腊肉俱佳”,第二天早饭后,他忍不住“索其腊肉一方归”。

      居丧期间平静的生活,甚至得到官方的印证。十一月初七日,何绍基看京中寄来的邸钞,获悉“淮南票盐已行有成效”“海塘复堵合”“广西大获胜战,大有肃清之意”。局势一片大好,然而朝廷一纸调令打破了长沙城的平静。

      十一月二十日,长沙“城中喧传石梧(即李星沅)放广西钦差,明日午刻行”。何绍基赶紧到定王台旁芋园问李星沅,始知“十二日亥刻发廷寄,昨十九日亥刻到。林少穆丈(即林则徐)行至潮州作古,石梧代之……”朝廷因应广西事变的一系列人事部署,足见前方战事不利。而李星沅东山再起,却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而发,在李家内部,也未见丝毫高兴。李星沅的母亲“不免闷闷”,而何绍基不仅到洪恩寺外为李星沅送行,且送给他一匣荔枝,“取利用行师也”。这次送别,是两人人生的最后一面,李星沅最终死于军旅途中。几年以后,李星沅之子李桓在江西为消灭太平军鞠躬尽瘁。

      此期何绍基长沙之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定王台旁的李氏芋园。彼时芋园主人李星沅赋闲在家。两年前,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李星沅,因长子李杭逝世,心灰意懒,告病还乡……此时的李星沅将芋园经营得有声有色,“东院水亭奇妙”“芋香山馆楼上,屋宇重深,书亦富”。芋园,是道光三十年长沙文人交往的中心,不仅因其建筑与风光,还因这里丰富的藏书。可惜,这一年以后,芋园再不是私家优游卒岁的园林,越来越与长沙近代史发生密切关联。

      道光三十年除夕,何绍基日记记载弟弟何绍京从京城寄来的信称,新登基的咸丰皇帝“每用人,必从旁探问,左右大臣皆栗栗”。在这“雨且夹雪”的长沙夜晚,何绍基读着这封信,度过了道光三十年的最后一天。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