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捐献心愿的家庭,收获最暖心的回馈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6日讯(通讯员 曹亚丹 杨丽红 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深秋,暖意悄然浸润城乡。11月4日至5日,湖南省娄底市红十字会联合湖南省人民医院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长沙爱尔眼库娄底角膜接收分站、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组成联合慰问组,走访遗体、器官和眼角膜捐献者家庭。他们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的坚守,让大爱在人间悄然生长。

2020年,31岁的谢平(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不慎从高处坠落,因特重型颅脑损伤被判定为脑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谢平的家人忍痛作出决定:捐献他的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五年过去,谢平妻子陈小燕撑起七口之家。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公公听力严重受损,姑姐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陈小燕曾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但因学历低、技能少,每月收入仅够勉强糊口。为了陪伴孩子成长、照顾家中老弱,她最终选择返乡,将生活的重担一肩扛起。“我常梦见他,觉得对不起他……”交流中,陈小燕几度哽咽落泪,话语里满是对丈夫的愧疚与面对生活的无奈。慰问组当场承诺协助联系当地医院为其公公安排诊疗,并帮助她寻找就近就业岗位,减轻家庭负担。
随后,慰问组来到匡辉的家中。院落虽简朴,却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灶台干净明亮,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2024年2月,40岁的匡辉突发脑溢血离世,家属在悲痛中达成共识,捐献其器官,并选择生态安葬,践行绿色殡葬理念。如今,匡辉62岁的母亲靠种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中风的父亲行动不便。令人欣慰的是,匡辉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等她考上大学,我们就带她去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前看看他。”老人眼中含泪却带着骄傲。慰问组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表示将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确保孩子不因经济原因中断学业。
胡信初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2025年8月,身患重病的胡信初走完了人生旅程。遵照他生前遗愿,家属捐献其遗体和眼角膜。
记者从长沙爱尔眼库获悉,胡信初捐献的一对眼角膜已成功帮助两人重见光明。“这辈子没给家里挣多少钱,也没为社会作过贡献,能把遗体和角膜捐出去,帮别人看看世界、帮医生研究治病,也算没白活一场。”胡信初一生未婚,二哥已被确诊为三期肺病,76岁的母亲不仅要牵挂儿子的病情,还在为自己每年的医疗费用发愁。慰问组当即表示,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争取一些帮扶和关心,尽力缓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在娄底市娄星区大科街道洪源社区,慰问组探访了杨杨。2025年1月,她的母亲洪女士因病去世。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多年,母亲生前饱受病痛折磨,却始终心怀善意,多次表达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愿望,杨杨含泪完成母亲遗愿。如今,杨杨孤身一人。面对慰问组的关心,她沉默良久,轻轻点头,失去至亲的深沉伤痛,或许只能在漫长的时光里慢慢抚平。
最后一站,慰问组来到涟源市龙塘镇。2025年6月,73岁的刘正昌老人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帮助两人重获光明。刘正昌的一生,是与苦难抗争的一生:儿子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妻子早年因精神疾病走失;自己又被确诊直肠癌,彻底丧失劳动能力。他生前,曾向弟弟郑重交代身后事:“这些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和孩子早就撑不下去了。等我走了,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出去,也算我能为社会做点事,报答这份恩情。”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也彰显了平凡生命的伟大。
这五个捐献家庭的故事,是全国无数捐献家庭的真实缩影,每例捐献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捐献者们用特别又温暖的方式完成了人生谢幕,让“生命延续”的火种在温暖的土壤中生生不息,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