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从特困老人到“光明使者”,他用大爱续写生命答卷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杨丽红 杨彬)21日凌晨5时许,湖南娄底涟源市73岁的刘正昌老人带着对人间的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位命途多舛的三级肢体残疾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出了炽热的选择——捐献遗体和眼角膜,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赞歌。记者今日从长沙爱尔眼库获悉,经评估,刘正昌老人捐献的一对眼角膜质量良好,已匹配上两名合适的角膜盲症患者。

长沙爱尔眼库娄底角膜接收分站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取下刘正昌捐献的眼角膜。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杨丽红、彬供图

  他的心中始终跳动着一颗感恩的火种

  刘正昌的人生,是一场与苦难的鏖战。今年才15岁的儿子智力发育迟缓,连穿衣、吃饭都无法自理;多年前,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突然走失……从此,他佝偻的身躯,成了儿子唯一的依靠。岁月的风霜刻满他的脸庞,生活的重压更是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2023年,厄运再次降临,他确诊直肠癌,并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随着肿瘤的侵袭,他相继患上肩周炎、胃病、股骨头坏死等。他每挪动一步,都伴随着锥心的疼痛。

  然而,刘正昌的心中始终跳动着一颗感恩的火种。2024年1月24日,刘正昌联系上长沙爱尔眼库娄底角膜接收分站,毅然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和角膜捐献志愿者。从那一天起,他就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希望紧紧相连。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或许在生活中是沉重的负担,但在医学研究和救助他人的道路上,却能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炬。

  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后,几天前,躺在医院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得面容憔悴的刘正昌,无比坚定地向弟弟刘细伍和儿子刘小青交代身后事:“政府对我恩重如山,这些年要不是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和孩子早就撑不下去了。等我走了,你们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也算我为社会做点事,报答这份恩情……”那一刻,他眼中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社会的感恩,更是对他人无私的大爱。

  刘细伍回忆起哥哥,红了眼眶,哽咽着说:“我哥这辈子太苦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那未成年的儿子。这些年,多亏了政府的帮扶,他享受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待遇,医疗费基本由政府和爱心医院承担。特别是今年1月,我侄子被涟源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集中照护后,我哥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终于能安心去完成他的心愿。我打心底里敬佩我哥,我一定会帮他实现这个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愿望。”

刘正昌的家人在捐献确认表上签字。

  他捐献的眼角膜可帮助两人重见光明

  刘正昌老人离世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红十字遗体捐献接收站和长沙爱尔眼库娄底角膜接收分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涟源市康复医院,协助家属完善捐献手续。工作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庄重、肃穆的仪式完成了遗体接收,并完成眼角膜获取工作。

  “遗体捐献是医学教育和科研最为珍贵的宝藏,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无名英雄。刘正昌老人的奉献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医学生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勇敢地攻克医学上的重重难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红十字遗体捐献接收站负责人黄国志说。

  长沙爱尔眼库娄底分站协调员曹亚丹表示:“刘正昌捐献的眼角膜可为2人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我们期待更多人打破传统观念,加入这场生命的接力,让爱与希望在人世间永久流转。”

  刘正昌老人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生命的真正价值。这份爱,不仅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更为社会传递了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如果您也想成为一名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可拨打电话400-885-8827咨询、登记。

【作者:杨云龙】 【编辑:肖彪】
关键词:捐献 长沙爱尔眼库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