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5)

返回版面

湖南32人入围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产学研协同创新,“70后”与“她力量”崭露头角

  •   扫码看湖南有效候选人入围名单   扫码看湖南有效候选人入围名单

      长沙晚报8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2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湖南省共有32人(未统计特别推荐领域和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入围,总人数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本轮公布的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其中湖南有7人(未统计特别推荐领域有效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湖南有25人(未统计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

      虽然后续还将通过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才能选出最终的新增选院士,但本轮湖南的数据足以凸显湖南作为科研与人才高地的深厚底蕴。

      候选人群像 “70后”“她力量”崭露头角

      从年龄分布看,湖南有效候选人多集中在50岁至65岁区间,展现了丰富经验与成熟学术能力的完美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最年轻的是50岁的潘安练,来自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里,湖南“70后”有5位,包括1970年出生的中南大学陈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1971年出生的湖南大学李肯立、国防科技大学郭阳,以及最年轻的孙伟(1973年4月出生,中南大学)。这一数据占湖南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总数的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湖南在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上的成效。

      从性别来看,科研领域的“她力量”逐渐显现。此次湖南有效候选人中,有5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在化学、信息、化工等领域展现出硬核实力。

      其中,中南大学的林璋长期从事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的贾焰长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研究,中南大学的阳春华深耕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感知与自动化装置等研究,长沙矿冶研究院陈雯的研究范围涉及选矿技术及废渣处理等,中南大学李红英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铝导体材料研究与开发等。

      高校主力军 中南大学领军

      从有效候选人工作单位来看,湖南高校表现亮眼,有22人入围。

      其中,中南大学以12人在湖南高校中独占鳌头,在冶金、土木、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多点开花,尤其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以及医药卫生学部成果显著。

      湖南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成绩突出,该校李树涛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有效候选人名单,李肯立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有效候选人名单,展示了学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方向的深厚实力。

      国防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也继续保持优势,凸显了军事科技与民用技术融合的特色。

      此外,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入选,体现了湖南高校在基础科学和特色领域的持续深耕,如湖南科技大学的万步炎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其团队研发的深海资源勘探装备打破国外垄断,为国家海洋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学研协同 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

      32人的湖南候选人名单,还展现出候选人专业领域与湖南产业布局呈现高度协同性。

      在装备制造与轨道交通领域,中车株洲所冯江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所李概奇等学者的研究,直接支撑了湖南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等产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新材料与绿色冶金领域,中南大学4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候选人的研究,涵盖稀有金属提取、新能源材料等方向,与湖南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的目标形成深度绑定。

      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国网湖南电力陆佳政、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等学者的研究,既响应国家 “双碳” 战略,又拓展了湖南在海洋经济、深部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的布局。

      生物医药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体系3名医药卫生学部候选人的研究,在皮肤恶性肿瘤免疫治疗、骨关节疾病机制研究、糖尿病精准诊疗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使湖南在疑难重症治疗领域保持全国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除高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也贡献了10名候选人,占比31%。中车株洲所、长沙矿冶研究院、国网湖南电力等企业的候选人,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产业一线,如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刘国友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了关键支撑。这种“高校研发+企业转化”的模式,使湖南在多个领域形成了闭环创新生态,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