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共绘“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新未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9月19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启幕,在这场以“汇聚国际高端人才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主题的大会上,5场围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前沿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题会议如繁星交映,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政企代表等齐聚星城,分享实践经验、展示最新技术。星星点点的科技之光,正以长沙为圆心,绘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崭新未来。
对接长沙优质资源开展技术攻关
重复使用运输技术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点方向。当日举办的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研讨会上,来自本领域多家单位的70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重点进行深入研讨。为推进领域快速发展,后续,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聚集全国优势力量,对接长沙优质资源,开展协同研制、技术攻关,为航天新质生产力建设贡献更多“长沙智慧”。
在“湘智兴湘·芯领未来”集成电路设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来自香港、澳门等半导体技术前沿地区的顶尖学者与权威专家,同内地业界精英一道,围绕集成电路的前沿技术、创新趋势与产业应用展开了深度对话,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麓山文韵·星城智融”——“文化+科技”兴湘对话专场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近6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篇。
现场,来自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科技跨界融合、古籍可视化与知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端侧AI赋能文创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践边界,为文化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与会嘉宾就技术联合攻关、场景开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当前,长沙市拥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A股上市文化企业8家,规上文化企业超1000家,“文化+科技”正成为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湖南文化旅游等场景资源丰富,人才、算力等配套政策日趋完善,应进一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为驱动,加快文化垂直类大模型建设,深化历史文化IP开发与传播,推进产业实体化进程,推动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同时,要依托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契机,夯实产业基础,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促进科技成果在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城市品牌等领域的转化应用,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路径。
推动优质科研成果在长沙落地
“HK Tech+兴湘是城”研享会活动则为湘、港两地的科研机构与企业搭建了产业对接的桥梁。
科研成果分享环节中,四位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专家教授依次登台,带来涵盖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环境工程、智慧交通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城大电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皓亮以“国省干道无信号灯路口智能预警系统”为题,分享了其在AI安全与信息取证领域的研究进展;城大物理系副教授刘奇聚焦“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电解液的研究与开发”,介绍了其在电池材料多尺度原位表征与结构调控方面的突破;城大建筑学及土木工程学系徐山琳博士以“砂土渗蚀细观机理及其诱发堤防灾变演化规律研究”,介绍了其在岩土工程灾害机理与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城大建筑学及土木工程学系余其秦博士以“AI驱动的城市道路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介绍了其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创新研究。
据悉,香港城市大学与长沙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自2019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合作成效显著,在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成果丰硕。通过此次研享会,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科研成果在长沙开展产业化落地,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
在以“湘智领航・缓释新药”为主题的第六届长效缓释新药研发论坛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效缓释新药研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通过深度研讨与务实对接,为长效缓释新药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能。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