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长沙弹词 追寻城市记忆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盛磊 通讯员 王国光)“嘭的嘭、嘭的嘭,长沙哎,听我来慢慢游,唱一段长沙的浏城桥:粤汉铁路火车站,天心阁曾经作炮楼,旧社会热闹是浏城桥……”11月3日上午,在长沙市浏城桥附近一家湘菜馆,当儿时的旋律再次响起,72岁老居民范心全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由云开书院组织的“和画家爷爷‘游’长沙,方言弹词唱长沙变化”活动第一站走进浏城桥,邀请40余名学生及家长一起品油画、听长沙弹词、忆长沙故事,让长沙人感受长沙传统文化魅力。

长沙花鼓剧院舞美设计师、油画家杨克起通过油画向孩子们讲述老长沙故事。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盛磊 摄

听长沙弹词,品长沙文化

一方小棚,一张板凳,一把月琴,活动现场,75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雷琴非遗传承人朱镇余用独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奏唱出地道的长沙弹词,引得观众喜笑颜开、掌声阵阵。

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具有鲜明的特征: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字字入扣。

“长沙弹词是依托长沙茶馆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是长沙文化的—部分。”作为已故长沙弹词传承人彭延坤的好友,朱镇余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长沙有二十几家茶馆,大的茶馆足足可以坐上200多号人,只要有长沙弹词表演,几乎场场都是爆满,茶馆的茶杯常常都不够用,晚来的人没有座位了,就在楼梯口、厨房边上站着听。”

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朱镇余介绍,长沙弹词过去在流动中演出,主要听众是农民群众、务工人员,随着城市发展,开始固定演出,流行于城镇之中,市民逐渐成为主要听众,“长沙弹词的语言既要通俗、口语化,又要用长沙地区的方言演唱,富有地方色彩,听众才易于接受,倍感亲切。”

带着孩子来听长沙弹词的居民刘萍平时就喜欢听湘剧,她说:“作为地道长沙人,我希望我的孩子多听听长沙的传统说唱,长长见识,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她所生活的土地和文化。”

记者了解到,有着两百余年历史、深受长沙老百姓喜爱的长沙弹词,在2008年就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5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雷琴非遗传承人朱镇余用独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奏唱出地道的长沙弹词,引得观众喜笑颜开、掌声阵阵。

戏词唱出长沙城市变迁

活动现场不仅有悠长的长沙弹词奏唱,长沙花鼓剧院舞美设计师、油画家杨克起还带来了他以长沙记忆为主题创作的两幅油画和一张老照片,并现场分享老长沙故事。

杨克起介绍,长沙说唱文化中的长沙弹词最早源于浏城桥,住在浏城桥水絮塘的张友福每晚在水絮塘说书,三国、水浒等名著片段深受百姓们的喜爱。白天的浏城桥水泄不通、车水马龙,到了晚上,水絮塘就成了长沙市井百姓最活跃的地方。

“1953年的一个夏夜,闲得无聊的我跑去浏城桥水絮塘看张友福唱长沙弹词,那是我第一次听他弹‘嘭的嘭’,当时他弹唱的是‘浏城桥’。”孩时的这一幕,一直刻在杨克起的脑海里。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听张友福、彭延坤等艺术家弹‘嘭的嘭’讲古唱今是当时长沙人最大的乐趣,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杨克起凭着儿时记忆,画了五天五夜,创作了一幅油画,“因为他们来自民间草根,为了接地气,我就将这幅油画取名《嘭的嘭》。”

长沙有句老话:“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说的是从老长沙城南门步行到北门只有7.3华里。杨克起的另一幅油画《粤汉铁路》记录着老长沙穿城而过的铁路风景线——浏城桥的历史模样。彼时,粤汉铁路是长沙第一条铁路线,浏城桥是长沙人看火车的绝妙之处,站在桥上,居高临下,冒着白烟的火车头轰隆隆从远处逼近;一声鸣笛,穿过桥洞,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桥面在震动。

“一些老建筑、老街巷逐渐消失在城市不断加快的建设步伐中,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用长沙方言曲艺,留住这些美好的长沙记忆,引领孩子们讲好长沙故事。”活动发起人之一、云开书院负责人邓敏表示,接下来,书院还将组织艺术家和市民走进更多长沙老街巷,一起探寻城市文脉。

【作者:盛磊】 【编辑:肖娟】
关键词:长沙弹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