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刘丹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检出率上升两大态势。《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宛如注入一股源头活水,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更好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体。一是在教学内容优化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可将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主题相结合,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可在案例分析中引入思政元素,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与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性。
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教育的一部分,既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也可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渠道。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丰富信息,影响学生的“三观”形成;也可传递压力释放方式、情绪调整方法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人际认同和社会认同。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比如,在校园内设立温馨的心理健康角,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书籍、杂志以及便捷的自助心理测试工具;组织心理情景剧剧本大赛、爱心志愿活动、心理健康主题辩论赛、心理漫画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积极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
三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教师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队伍。建立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心理辅导和支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和专业能力。围绕师德师风开展专题培训,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努力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围绕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开展专题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锤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坚持家校共育这个思路。针对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特点,开展家校共育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确立“协同为基、预防为先、教育为重”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遵循心理学原理,指导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和促进自我发展,最终打造心育实践中嵌有德育内涵、德育实践中含有心育方法的家校合力机制。
第三,探索多元促进这条路径。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教育、卫健、妇联、网信、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应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横向一体化,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无缝对接的协同平台,通过定期沟通、资源共享与策略协同,建立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既要防止部门间职责交叉现象,也要防止教育系统唱“独角戏”,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提高父母、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避免压力传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我们要以思政之光点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持续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长沙市晓园管理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