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百廿周南:从教育救国到生命绽放

相链区块链

  唐江澎 张炎炎 宋婧 李雨晴

  湘江之滨,蜕园故地。金秋十月的长沙市周南中学,香樟如盖,古木参天。学校创始人、革命教育家朱剑凡的雕像在晨光中静默矗立,目光穿越百廿风云,与这片热土上跃动的青春交响共鸣。

  1905年,朱剑凡“毁家兴学”,以“开女界革命之先声”的勇毅,在沉沉暮霭中点燃星火。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严谨艰苦的治学态度,自此铸就周南风骨,回应着“教育救国”的深切呼唤。

学校创始人、革命教育家朱剑凡的雕像矗立在校园中,其提出的“三心”理念穿越120年时光点燃无数“周南人”的理想与信仰。

  120年后,面对“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周南的探索与实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一所百廿名校在新时代的担当与智慧。”周南中学党委书记陈新春的话语,凝练着新一代教育者的思考。

  从“周氏家塾”的石破天惊,到现代化教育集团的多元奋进,一部周南史,便是一部以开拓创新践行教育使命、以使命担当回应家国需要的壮阔史诗。此刻,一份跨越两个甲子、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育人对话,就此启幕。

1 从“教育救国”到“红色铸魂”

  历史深处 破茧之声与革命星火

  1905年,长沙泰安里。朱剑凡倾尽家产创办“周氏家塾”,他拆毁的不仅是私家园林的围墙,更是千年以来禁锢女性智慧的枷锁。初创时,为堵住守旧派“男女混杂”的非议,课堂上曾悬以竹帘,“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垂帘授课”的创举,成为周南勇于冲破思想藩篱的早期见证,在教育史上留下一段不畏艰难的革新佳话。

  彼时的周南,是思想的熔炉,革命的营地。毛泽东曾言“周南是安全的,也是热情的”。杨开慧在狱中写下“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绝笔;向警予、蔡畅等一代女杰从这里走出,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

  朱剑凡提出的“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如同不灭的星火,点燃了无数周南人的理想与信仰,铸就了这所学校最初的精神底色和鲜明的红色基因。

  现代作答 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

  时空穿梭至今天的周南校园,红色血脉以更富创意、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赓续传承。

  漫步校园,红色教育环境触手可及。入选长沙市红色景点的“名人广场”庄严肃穆,而今年暑假在两栋教学楼连廊全新打造的文化长廊,则成为学生每日必经的“红色加油站”。精选“蜕园演变”“毁家兴学”“垂帘授课”“泰安球王”等12个经典校史故事,图文并茂,将百廿风云浓缩于方寸之间,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入日常。

  “每次路过,看到剑凡先生‘毁家兴学’的故事,看到开慧学姐的狱中绝笔,内心都会受到触动,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推着自己前行。”高三学生张韵祉说。她刚荣获第18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特等奖,其笔下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思辨,正源于这浸润式的校园文化滋养。

  “周南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红色始终是周南的底色,是周南人的信仰之魂与力量之源。”陈新春强调,信仰的光芒指引一代代周南人笃学奋进。

  红色教育在周南已形成分阶段、多节点的体系。五四“青春信箱”的时空对话、成人礼上的宪法宣誓、国庆“三行情诗”等活动,将红色基因的培育融入成长关键节点。学校落实“党建聚合力”工程,全面推进“红色周南”建设,引导师生将“公共心”奉为个人信仰的圭臬,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

  历史与当下,在周南的校园里交织出奇妙的共鸣。

  在湘若湖的粼粼波光间,仿佛能听见创始人的谆谆教诲:“先生当年破墙办学,破的是封建礼教之‘障’,育的是救国图存之‘魂’;今天我们构建红色育人体系,旨在凝心聚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陈新春看来,从“教育救国”的宏大使命,到“红色铸魂”的精准着力,周南完成了一次教育初心的螺旋式升华。

  这种演进,体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昔日“垂帘授课”冲破阻隔的勇气,化为今天文化长廊上无声的浸润;当年支持女性走向革命的担当,转为今天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坚守。变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塑造和对家国使命的回应。

红色始终是周南的底色。

2 从“革命先锋”到“创新先锋”

  历史深处 女性英才的摇篮

  1919年10月,被誉为“周南三杰”的周敦祥、魏壁、劳启荣3名学生在校创办了湖南妇女界最早的革命刊物《女界钟》,担负起向妇女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树立新观念、新道德的任务,吹响了男女平权的号角,销量一度达到5000份。

  二十世纪初的周南校园,不仅是革命的火种,更是近代中国女性才智绽放的沃土。这里培养出杨开慧、向警予、蔡畅、帅孟奇、丁玲等女界精英,曾被誉为“中华第一女校”。

  著名作家丁玲曾深情地说:“周南培养了我的革命趋向,孕育了我的文学爱好。”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蔡畅,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现代作答 多元成长的沃土

  穿越百年时光,今天的周南校园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育人图景。

  晨曦初露,航空班的少年们迎着第一缕阳光晨训,整齐的步伐声叩响大地。2015年,周南中学成为全国首批开办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承办校,10年来,该校年均出飞率始终保持全国第一,一批批蓝天“雏鹰”从这里启航。

  “穿越百廿时光,周南‘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模式中得以延续。”副校长赵昌胜介绍,从特定历史时期为贫困女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的“春蕾班”,到承载促进民族团结使命的“新疆班”;从为祖国蓝天储备英才的“航空班”,到拓展国际视野的“国际部”,周南始终以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承接不同时代的教育使命。

周南中学党委书记陈新春和“航空班”学员在一起交流。

  “周南给了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是“新疆班”学子对周南的表白。第一届“春蕾班”校友钟翠霞动情地回忆:“周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周南精神、留在少年时代的温暖记忆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多元化办学的土壤,催生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2A4B到年薪156万元的“华为天才少年”,周南女生姚婷用自律书写逆袭奇迹;逐梦少年刘宇熙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托举下,站上全国生物奥赛金牌领奖台;那个泡遍西安博物馆的“C位周小南”杨玺卉,这个夏天如愿走向未名湖畔……在周南,每个独特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绽放。

  跨越时空的育人对话

  秋日午后,周南中学的“课程博览会”现场人流如织。

  昔日的“周南三杰”在《女界钟》上挥洒理想,今日的“周小南”在“三心三层六翼”的课程沃土中寻找方向——从红色研学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科创竞赛中锤炼探索精神,于非遗传承中守护文化根脉。

  “变革的是课程载体,不变的是育人内核。”陈新春说,“从革命先锋的摇篮到创新人才的沃土,周南的教育使命一脉相承:以课程为舟,以情怀为帆,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航向,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

3 从“泰安球王”到“活力校园”

  历史深处 女排传奇与体育精神

  上世纪40年代的全国运动会赛场,周南女排的英姿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这支身着朴素运动服的队伍,以默契的配合和顽强的拼搏,力克浙江、上海等传统强队,勇夺冠军。“泰安球王”的美誉不胫而走,成为湖南体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101岁的老校友李士璜至今珍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周南女排参加民国时期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湖南省预选赛获得冠军后的合影。“每当周南女排载誉归来,校门口便锣鼓齐鸣,欢呼声充斥整个泰安里。”她深情地回忆道。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周南女排的胜利超越了体育本身。她们展现的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是对“东亚病夫”称号的有力回击。这支由杨仁、陈嘉钧等优秀教练培育出的队伍,将体育的竞技意义与民族自强精神紧密相连,为周南的体育传统注入了厚重的精神底色。

  现代作答 活力校园多维绽放

  时空转换至2025年的周南校园,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活力校园”如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

  体育的活力依然奔涌。今年9月,长沙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周南女子排球队再展“泰安球王”的风采,勇夺高中组冠军。校友李荣钰凭借过硬素质成功入选U21女排国家队,将代表中国青年女排征战国际赛场。“排球训练不仅是技术的打磨,更是意志品质的锤炼。”周南排球总教练雷钢说,“我们在传承‘泰安球王’拼搏精神的同时,更注重通过体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种锤炼出的坚韧、协作与担当,正是周南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体现。”

  艺术的芬芳同样弥漫校园。“合唱团、管弦乐队、舞蹈社以及每年的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音乐教研组长熊小源见证了无数学生在艺术中收获自信、绽放光彩:校友黄米依荣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曾经的校学生会主席王向黎先后为母校110周年和120周年生辰谱写动人歌曲。“艺术教育的核心是美的启迪与情感的陶冶,它让校园生活更加完整,让生命体验更加丰盈。”

  美丽的周南校园里,心理中心静静守护着每一个青春的心灵。“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副校长朱双华看来,这份对心灵健康的守护,是“活力校园”不可或缺的基底,确保学生的成长充满阳光与韧性。

  跨越时空的活力对话

  百余年前的蜕园,是树荫环绕的女学殿堂;如今走在周南近400亩的校园,亦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命气象”:湘若湖中黑天鹅悠然游弋,思源亭下学生驻足写生,羽毛球场上随处可见挥拍的身影……

  “我希望孩子们回忆起高中校园,是美好的、温情的、生动的。”陈新春说,今天的周南,“三心”传统被注入更为当代的生命立场,“自治心”关注主体成长,“公共心”关乎社会责任,“进取心”指向终身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能激发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价值,最终实现“让每一个生命精神绽放”。

4 从“革命熔炉”到“铸魂育人”

  历史深处 师道传承的丰碑

  周南百廿征程,每一页都镌刻着师者以生命书写的担当。

  创校之初,朱剑凡为延揽良师,不惜重金从浙江聘请英文教师谢仲仁。当谢先生仅执教一学期便欲辞职还乡时,朱剑凡情急之下竟在谢先生面前长跪不起,用至诚之心挽留住这位良师。“一跪母亲,一跪先生”,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成为周南求贤若渴、尊师重道精神的最生动写照。

  “蓝田办学”七载,周南的老师们在烽火连天的时世与简陋艰苦的环境里,带领2293名学生完成学业,“教育救国”的信念在桐油灯下愈发璀璨。

  更有终身未嫁的体育教师陈嘉钧,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周南女排的培养,带出了享誉全国的“泰安球王”。

  自朱剑凡延聘徐特立等进步教师开风气之先,至各个历史时期默默耕耘的园丁,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以生为本的师德师风,早已成为周南精神基因中最珍贵的部分。

  现代作答 名师引领梯队共进

  步入新时代,周南中学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发展的核心,以系统化机制传承师德、锤炼师能,构筑起支撑未来的教育脊梁。

  师德优良、业务优秀、质量优异,周南着力打造“三优教师”标杆。

  全国模范教师饶霞,担任班主任二十三载,从“春蕾班”到“新疆班”再到“航空班”,始终以“坐在学生身边,话说到学生心里”的理念,激扬学生内在动力。她既是严师,也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师”和“视力保护师”。面对青年教师,她更将经验倾囊相授。“我从毕业就来到了周南,也是在无数前辈的无私帮助下成长。”正如她所言,一代代周南人让教育家精神在“传帮带”中生生不息。

  生物竞赛教练李军,则诠释了另一种坚守与开拓。这位中科院的硕士,扛起生物竞赛教学重任,在“非四大名校难出成绩”的固有认知中,凭一股“不服输、不甘心”的劲头,历时九年默默耕耘,终在去年带领学生夺得全国生物奥赛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见证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热爱,在坚持中实现超越,是为师者最大的幸福。”他更将“三心”教育融入实践:“校服蓝”公益品牌体现“公共心”,竞赛攻坚彰显“进取心”,带徒授业则需“自治心”。

  跨越时空的师魂对话

  点上有先锋,面上有机制。周南通过“集团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教学比武、解题大赛等多元化平台,为青年教师铺设快速成长的阶梯。12个集团名师工作室、55位“三优”教师、50余对“师徒结对”,共同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接力奋进的教师梯队,确保了周南教育薪火相传,生机勃勃。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精神赓续的关键。”陈新春强调,“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师德的力量,于当代构建教师发展的‘立交桥’,旨在让周南的教师不仅能授业解惑,更能以人格魅力与教育情怀,完成‘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

  湘水长流,弦歌不辍。站在双甲子的历史节点回望,从朱剑凡“教育救国”的初心,到新时代“教育强国”的使命,周南始终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回应时代叩问,谱写育人新篇。

  “周南是一所老校,但教育永远年轻。”在陈新春看来,百廿积淀不是厚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奋进的宝贵财富,“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荣耀,更是责任——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贡献周南智慧,展现周南担当。”

  这份担当,正化作生动的教育实践。在“航空班”学子翱翔蓝天的壮志中,在“新疆班”同学求知若渴的眼神里,在每一个“周小南”绽放自我的身影上,周南精神焕发着时代光彩。从“三心”理念到“四轮驱动”,从“女界先声”到多元成长,周南以其独特的育人实践,诠释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百廿风华,是历史的馈赠,更是前行的动力。湘江潮涌,奔流不息。站在新的起点,周南中学正以历史为基,以时代为卷,在教育强国的宏图中,镌刻属于自己的担当与荣光。


【作者:唐江澎 张炎炎 宋婧 李雨晴】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周南中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