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为周南中学创作文言长诗获点赞 坦言“诗词能慰藉心灵”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实习生 扶玉娟)“湘江北去卷苍茫,浪涌千年说周郎。斑竹泪凝云梦泽,橘洲烟锁楚人腔,捞刀河畔星火燎,清水塘前文脉长……”你能想象,这样的七言对仗文言诗,出自一名高一理科男生笔下吗?日前,长沙市周南中学推出120周年校庆征文活动,其中一篇千余字的文言文叙事长诗《周南颂》,因其融120年校史于恢宏叙事以及展现出的深沉古韵与磅礴气象而获得师生、网友点赞。7月18日晚上,记者来到创作者胡轩松家中,见到了这名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理科男生。
“你的《周南颂》火了,你知道吗?”见到胡轩松,第一印象是高高瘦瘦、略显内敛。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好,还好。”
《周南颂》以周南中学120年办学历程为轴,分序章、创校、革新、抗战、新生、盛世等篇章。凝练的文言诗句如珠玉串联,生动勾勒了从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的初创,到近代打破女校壁垒、参与时代革新,再到抗战中弦歌不辍、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波折重生,直至新时代展翅发展的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浓缩的校史长卷,更凸显了勇于开拓、忧国忧民、严谨艰苦的周南精神及其传承。
“其实最初动笔,是想给我们的诗词社壮壮声势。”谈及创作初衷,胡轩松坦言,自己特别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来到周南中学以后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在高一上学期共同组建了诗词社。在这里,胡轩松和大家一起分享诗词之美,一起吟咏唱和,诗词社也成了他在紧张学习之余最喜欢去的地方。“我们的社团组建不到一年,需要好的作品说话。”恰逢校庆征文,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展示诗词社才华的好机会:何不用自己钟爱的古诗词形式,来讲述周南的故事?
《周南颂》前后创作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军训时就参观了校史馆,印象深刻。征文期间,学校开放了丰富的校史资料,特别是诗词社好友那首关于校史的现代诗,给了我很大启发。”谈到创作过程,胡轩松打开了话匣子。
周南创始人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的壮举深深震撼了他。“剑凡仗剑出幽谷,毁家兴学气贯虹。”“砚池墨冻凝冰魄,瓦罐粥稀映烛红”,他用寥寥数句,刻画出先贤倾尽家财办教育的伟岸形象和创校初期的筚路蓝缕。革命年代周南学子,特别是巾帼英雄们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的精神,更让他心潮澎湃。“湘水波涛应笑慰,巾帼此胜须眉刚”赞颂了周南女杰辈出,“竹篱为墙书做盾,松明作烛笔为枪”则传神描绘了战火中西迁办学的坚韧。“周南前辈们为了天下苍生,那份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太令人敬佩。我们这一代,也应有这份担当。”胡轩松感慨道。诗篇结尾处,他更以“敢问教育真谛在?”的深沉叩问,借朱剑凡先生之口,以“不为造神塑金偶,但求立人启智光”,道出当代学子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精神的传承。
《周南颂》发表之后,收获如潮好评。有网友评价:“胸有锦绣。”就连胡轩松的父母都说“很意外”。
胡妈妈回忆,儿子从小就爱看书,“周末经常带着他泡图书馆,他能安安静静地自己看书,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家中宽松的氛围和父母的支持,为他的阅读兴趣提供了沃土。胡爸爸则会在书籍选择上适时引导,名人传记、古典名著、时事评论,都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浸润,让胡轩松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主任李高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文学功底深厚,平时就爱创作诗歌,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虽然我的理科成绩更好,但诗词对于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情感抒发,读诗、写诗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是一种特别的慰藉。”胡轩松这样描述诗词在他心中的位置。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