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要学会“藏”好精气,中医生送你“三大保健方”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秦璐 李琨)11月7日,迎来冬季第一个节气“立冬”。古人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按照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此期不仅是自然界的蛰伏期,也是人体调养的关键期。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介绍,立冬后,北半球太阳辐射减弱,北方强冷空气频繁南侵,带来大风、降温及雨雪寒潮天气。此时南方地表有余温,晴朗无风时,常有农历十月“小阳春”的温暖舒适天气。寒暖交替频繁,这一时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脑中风)、心肌梗死、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加重)、关节疼痛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高发阶段,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加强防范。
根据立冬时节气候特点和高发疾病,欧降红为立冬养生开出中医“三大保健方”,助大家有效抵御冬季寒流,保障身体健康。
寒气袭人重在防病,借天力补阳气
欧降红提示,要抓住每天上午9至11时,或下午2至4时的温和阳光,背对太阳静坐或缓行15至30分钟(体弱者酌情减时),闭眼深呼吸,让暖阳沿脊柱督脉渗入,驱散寒气、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暴晒,光敏人群慎行。
常按揉命门穴,即后腰与肚脐相对应处,手掌搓热焐暖或隔衣艾灸5至10分钟,可温补肾阳,缓解腰膝酸冷。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指)每日3至5分钟,能强壮脾胃,使气血足而寒邪难侵。点揉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3分钟,可滋肾润燥,缓解口干咽燥。



饮食宜清补甘润,推荐芝麻核桃粥
冬季进补,怎样避免“补错伤身”呢?欧降红表示,要调脾胃、辨体质、看地域。进补大鱼大肉或膏方前,先给脾胃“热身”,喝一周小米南瓜粥、山药排骨汤等温和食物,避免“虚不受补”。进补前最好咨询中医师,先辨识体质,如果是怕冷、手脚凉的阳虚者,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生姜;口干、易上火的阴虚者,选择鸭肉、银耳、梨;易疲劳、气短的气虚者,食用鸡肉、黄芪、山药,普通人群以平补为主。
长沙气候湿冷交加,饮食上宜进行“清补甘润”,推荐食材有乌鸡、鲫鱼、鸭肉,白萝卜、莲藕、大白菜、冬笋,柚子、橙子;慎选过量牛羊肉、辛辣火锅,以免生内热加重口干、便秘。
推荐食疗方为芝麻核桃粥,其功效可补肾填精、健脾暖胃,每周2~3次作早餐食用。食材为黑芝麻30克(炒香磨粉)、核桃仁15克(掰碎)、黑米50克、糯米20克、红枣5颗。做法,先将黑米、糯米、红枣煮粥,煮熟时拌入芝麻核桃粉,加少许红糖,血糖高者可用代糖。
“藏”好精气,早睡觉、暖双足、动有度
冬季万物收藏,人体要“藏”好精气,欧降红表示,就要做到早睡觉、暖双足、动有度。睡觉是“头等补药”,应严格遵循《黄帝内经》所提到的规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建议每晚10时30分左右入睡,早上待天亮再起,保证7至8小时深度睡眠以涵养元气。
睡前可进行“引火归元”术,每晚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水位要超过脚踝,水中加少许艾叶或生姜,泡时搓揉脚心涌泉穴100下,可暖身助眠、补肾气。
运动“藏而不泄”,选择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慢走等和缓项目,时间选在阳光充足的午后,运动至身体微热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出门锻炼要戴好围巾、帽子以护住脖子和颈。
立冬是健康储蓄季,做好“补阳防病、科学温补、静心养藏”三点,不仅能安然过冬,更能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欧降红提醒,若出现持续头晕、胸闷、咳喘加重或肢体麻木等不适,需及时就医,切勿迷信“冬令进补包治百病”的错误观点。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