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首例!心脏旁装个“小盒子”,助患者自动除颤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肖樱 朱文青)39岁的胡杨(化名),因“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于一年前植入心脏起搏器,近期因“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合并“起搏器系统感染”就医,面对患者既需拔除感染的旧有设备、又急需安全有效的除颤装置进行后续保护的复杂病情,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团队联合多学科诊疗,为其成功实施了湖南省首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感染拔除后,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填补了省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感染高风险患者血管外除颤治疗的技术空白。

  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介绍,患者5年前确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年前于左侧锁骨下植入单腔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心脏性猝死。一个月前,患者出现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囊袋感染症状,紧急入院就诊。经详细检查,明确患者合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起搏器系统感染”两种病情叠加,意味着患者在治疗上,既需拔除感染的旧有设备,又急需安全有效的除颤装置进行后续保护,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关键。

手术前,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专家团队讨论手术方案。 均为通讯员供图

  为针对性解决患者的核心需求,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团队展开多轮讨论:传统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需通过血管植入电极,可能增加二次感染风险;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虽无血管感染隐患,却缺乏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而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作为国际最新一代血管外除颤器,既通过非经静脉植入设计,避免了血管感染风险,同时具备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和除颤功能,成为最优选择。

  术前,团队联合麻醉科、胸外科,影像科、药学部开展多学科MDT会诊,逐项梳理手术操作细节。通过胸部CT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胸骨后空间狭窄、剑突较长”的解剖特点,这给术中切口选择、钝性分离带来极大挑战。同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心室感知灵敏度需精准把控,直接关系除颤效果。为应对这些难点,团队不仅提前规划电极植入路径、标记胸骨及囊袋预放置部位,还对电极移位、感知信号不稳定等潜在风险制定了应急预案。

  11月4日,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副主任、主任医师叶国红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顺利完成电极固定、囊袋制作,并成功通过除颤阈值测试,除颤功能可靠。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已转入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接受后续治疗。

患者手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其“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被成功植入。

  蒋路平介绍,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既像给高危心脏病患者心脏旁加了个监视器,又像多了一台随身携带的除颤仪,能24小时监测心跳,一旦发生危险心律失常,就会自动除颤抢救,第一时间守护患者生命安全。对于患者而言,因为无需经静脉路径,只通过胸骨下隧道工具将电极放置在胸骨下,既能保留传统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精准治疗能力,又可避免血管内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有感染史、血管条件差、出血风险高的患者。

  蒋路平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正是医院将“国际创新技术”与“患者个体化需求”深度结合的典型案例,不仅彰显了医院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更让高感染风险心律失常患者能同步享受到全球前沿医疗技术,标志着医院对心脏性猝死的诊治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作者:杨蔚然】 【编辑:肖彪】
关键词:除颤 长沙市中心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