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年轻化,有些习惯真要改
脑出血年轻化,有些习惯真要改
专家提醒:若出现头晕、头痛和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张维夏
近日,28岁国家一级运动员、湖南省运会摔跤冠军颜剑波突发脑出血离世,让人痛惜,也引起大众对脑出血的关注。为什么脑出血这种“老年病”越来越年轻化?出现什么症状要警惕?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余翔进行了详细解答。
二三十岁的小伙竟突发脑出血
27岁的邹先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主管,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不规律,还有长期熬夜的习惯。前段时间,邹先生感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起初他没在意,以为是缺乏睡眠导致,但休息3天后症状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失语、吞咽困难等,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丘脑出血,因出血量较大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0天,其症状明显改善。后经过5周的康复训练,邹先生逐渐恢复自理能力,行走正常,复查CT提示血肿吸收,无脑积水,达到康复出院的标准。
与邹先生同龄的小王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接到“活儿”的时候连续奋战几天甚至几周,经常凌晨二、三时还在忙碌,闲时就睡到中午12时。平时,他喜欢吃肥肉,却不爱运动,体重超过100公斤。另外,他有高血压病史却从不监测血压,也不服用降压药。近日,小王突发头痛伴右侧肢体偏瘫,被送至医院急诊时已经昏迷不醒,血压高达220/130mmHg(毫米汞柱),CT结果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大量脑出血,急诊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后才保住性命。
32岁的戴先生是个小包工头,每天起早贪黑,经常半夜还在应酬。前两年体检的时候,他被检查出高血压,医生叮嘱其按时吃药、生活作息规律、平时多测量血压。起初,戴先生按时吃药,但有几次赶工程时忘吃药了也没怎么样,久而久之,他就把药停了,也没监测血压。前几天深夜,戴先生和朋友喝酒时突然头晕目眩,没多久就意识不清倒下了。入院后,他的血压高达230/120mmHg(毫米汞柱),被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余翔解释,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在非外伤的情况下,由自身原因引起的脑内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局部血肿,压迫或破坏周围脑结构,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临床急症,具有“发病迅猛、病情变化快、复发率高、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特点。
大多数的脑出血,是大脑内硬化的小血管破裂引起的,而罪魁祸首50%以上是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就像给血管壁持续施加高压水枪般的冲击力,血管为了扛住压力会逐渐变厚、变硬(动脉硬化),这样血管会变得弹性减退且更加脆弱。同时,高压血流还会在血管壁上“撞”出微小伤口,日积月累形成一个个小鼓包(微动脉瘤),这些鼓包就像被吹胀的气球,一旦遇到血压突然飙升,就可能“砰”地一声破裂,血液瞬间涌入脑组织形成血肿。此外,长期高血压会加速血管“老化”,通过破坏血管内膜,使血液中的脂肪等物质更容易沉积在破损处,形成“血管锈斑”,这样的血管如同生锈的铁管,又硬又脆,稍有不慎就会崩裂。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更高。
为什么脑出血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在大众印象中,脑出血往往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得这种病。据最新研究报告,过去十年间,40岁以下脑出血患者占比上升了15%,甚至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出现脑出血。
通过诊治分析逐年增多的年轻临床病例,余翔表示,年轻的脑出血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认识不足;二是过度肥胖,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是生活作息极不规律,熬夜、过度劳累等;四是饮食无序,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暴饮暴食,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五是情绪激动,易暴怒;六是缺乏运动锻炼;七是锻炼过度,诸如超长时间超量运动。当然,其他导致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也存在,比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血液病等,临床上要注意区别诊断。
脑出血发病迅猛、病情变化快,若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警惕:剧烈头痛或长期头痛突然加重,尤其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颈背部疼痛;突发肢体麻木、乏力、口角歪斜;说不出话来,或说话含糊,或听不懂别人说话;视物模糊、眼部胀痛和重影;原因不明的困倦或神志不醒、躁动,尤其伴大小便失禁;突发的头晕、视物旋转,晕倒在地。另外,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少数病例出现癫痫发作,严重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因此,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脑出血秋冬季多发,要做好预防
脑出血在秋冬季多发,这是因为秋冬季温度降低,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的缘故。如何预防脑出血?余翔提醒,做好以下几点很关键:
定期体检:年轻人也应注意体检,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要经常测量血压。体检若发现“三高”(即血压、血脂、血糖高),要及时干预,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导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足够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饮食:饮食为清淡为主,少食用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或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戒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尽早戒烟、戒酒。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过大会增大脑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平和。
注意季节变化:防寒避暑,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血压波动幅度过大而发生意外。
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
补充水分:要维持体内充足的水分,使血液稀释,平时要养成多次少量饮水的习惯。
“对于脑出血来说,预防意义要大于治疗。”余翔表示,生活细节上进行调整,不只脑出血发病概率会大大降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随之降低。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