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灯光彻夜不灭,直击ICU不为人知的凌晨|长假我在岗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曾凤飞 张婷)国庆中秋长假,万家灯火映照团圆的欢颜,当桂花的甜香飘满大街小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医护团队依然踏着匆忙的脚步。从1号至5号,神经外科手术室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灯光彻夜未熄。当整座城市在月色中沉睡,这些生命的守夜人,正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着另一种人间圆满。
生命“守夜人”的未眠时刻
10月1日22:00,急诊转运平车的轮声由远及近。一名外院转入湘雅二医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需紧急行脑血管造影。调试呼吸机参数,清点急救药品,逐项核对病历资料,神经外科护士们默契地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医生马文佳早已严阵以待。导管室内,只有设备运行的低频嗡鸣与偶尔响起的、冷静地指令声。一小时后,患者被安全送回监护室,属于医护人员的漫长守夜,才刚刚拉开帷幕。
刚进入凌晨,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深夜的宁静。一名四岁男童因车祸导致颅底骨折及股骨骨折,被紧急送入该院重症监护室。车上的家属均在此次事故中受伤,入住不同的医院及科室,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患儿因眼睑严重肿胀无法视物,责任护士立即化身为他的“临时眼睛”——“宝贝别怕,阿姨给你讲小猪佩奇的故事”。伴随着手机中舒缓的儿歌旋律,护士的双手温柔地轻抚着孩子因疼痛害怕而颤抖的脊背。
凌晨2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由手术医生安全护送返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瞳孔变化、评估意识状态,医护团队在床旁形成一道流动的防护墙。
凌晨4时,患者监护仪突然报警,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给氧,一系列措施快速而有序。此时,医生当机立断:床旁纤支镜检查,护士迅速清洗镜体,配合医生在狭小的病床空间内完成关键操作。当血氧曲线重新扬起生命的高峰,曙光已悄然漫过窗棂。
凌晨5时,另一间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神经外科欧阳竹教授团队进行的复杂动脉瘤手术已持续15个小时。从前一日下午两点到当天清晨五点,他们始终坚守在显微镜下,坚守的每一秒都照亮了生命重新启航的航道。
40小时连续完成6台高难度手术
据了解,仅10月1日清晨至10月2日深夜的40余个小时,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就连续成功完成了6台急诊及转诊手术,其中5台为难度极高的复杂脑血管病手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保驾护航下,所有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台手术患者为57岁男性,因突发剧烈头痛入院,经检查确诊为“延髓水平脊髓动静脉瘘”。延髓是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的“生命中枢”,此处手术堪称在神经外科的“珠穆朗玛峰”上操作,风险极高。加之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更对手术耐受性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严峻挑战。面对这一高难度病例,脑血管病组张明铭教授团队迎难而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多普勒超声的精准辅助下,历经6小时,顺利切除畸形血管。
在完成这例高风险的脊髓动静脉瘘切除术后不久,团队又接到另一名颅内动脉瘤患者正在转诊来院途中的通知。经快速术前评估与准备,团队随即在介入导管室为该患者实施了高精度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在第二台手术同步开展期间,相邻手术间正有序实施一例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该患者因突发头痛于国庆假期前夕急诊入院,经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出血。黄德智主治医师立即为其行急诊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安返监护室。
翌日上午,张明铭教授团队继续为从湘西州转诊来的复发脑动脉瘤患者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动脉瘤夹闭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迅速控制出血并成功夹闭动脉瘤,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随后,团队又高效完成了另一例由益阳转诊的颅内动脉瘤急诊介入栓塞术,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室里,那盏长明的无影灯,不仅照亮了医术的精准,更照亮了医者的仁心;它不仅承载着患者的希望,更守护着生命的尊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