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瘤”色变?科学认识子宫肌瘤助你缓解焦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24日讯(通讯员 杨霞)不少女性在得知自己被确诊为子宫肌瘤时谈“瘤”色变,令女性焦虑的子宫肌瘤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症状?通过哪些检查能诊断?如果得了肌瘤该怎么处理呢?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杨霞呼吁女性更多关注自身健康,科学认识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它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实性肿块,可以单发或多发,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30至50岁的女性,并且子宫肌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细胞因子等有关。
子宫肌瘤症状多样,警惕“无声警报”
杨霞介绍,子宫肌瘤根据生长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类:
1.黏膜下肌瘤:生长在子宫腔内,靠近子宫内膜,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出血。
2.肌壁间肌瘤:生长在子宫肌层内,是最常见的类型。
3.浆膜下肌瘤:生长在子宫外表面,可能向外突出,压迫周围器官(如膀胱、直肠)。
4.宫颈肌瘤:生长在宫颈部位,较为少见。
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多因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引起;肌瘤较大或发生变性时可能引起腹痛或腰酸;以及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妊娠终止。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超声精准“锁定”子宫肌瘤,分型诊疗护航女性健康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杨霞介绍,超声检查作为子宫肌瘤的首选诊断手段,兼具无创、便捷和经济性优势。临床常用经腹超声进行初步筛查,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肌瘤,但需提前憋尿以充盈膀胱;对于较小的肌瘤或黏膜下病灶,则推荐分辨率更高的经阴道超声,无需特殊准备即可清晰成像。此外,三维超声技术能立体呈现肌瘤的形态与空间位置,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精准参考。
杨霞解释,典型的子宫肌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若内部出现钙化或液化等变性特征,则回声呈现不均匀的特点。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还能动态观察肌瘤周围血流信号,判断其生长活性。不同位置的肌瘤具有鲜明影像特征。黏膜下肌瘤常向宫腔内突出导致宫腔形态改变,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突出,可能带蒂,需与卵巢肿瘤鉴别,而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往往引起子宫体积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超声检查需把握最佳时机。月经结束后3至7天子宫内膜较薄,此时成像最清晰。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复查,动态监测肌瘤变化。在选择超声检查时,需了解经腹超声需要憋尿,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
子宫肌瘤的治疗需根据症状与个体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定期超声随访观察即可,无需过度干预;药物治疗可优先尝试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当肌瘤体积过大或引发严重并发症时,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外科手段仍是有效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考虑聚焦超声消融(HIFU)、子宫动脉栓塞术等。
预防子宫肌瘤需从生活方式入手,减少高脂肪饮食及高雌激素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果。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高压状态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平衡。此外,育龄女性应每年进行妇科超声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检查是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数量及血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果发现子宫肌瘤,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大多数肌瘤是良性的,定期随访和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