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长沙片区五周年答卷: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长沙样本

相链区块链

  刘捷萍

  湘江之滨,开放潮涌。

  5 年前,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

  从最初的蓝图构想,到如今的欣欣向荣,长沙片区既是“为国家试制度 为地方谋发展”的“试验田”,也是湖南链接全球的“桥头堡”:一系列创新制度落地生根、一批批重点项目拔地而起、一条条产业链条纵深延伸、一项项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精准发力……这片79.98平方公里的热土,已经被精耕为蓬勃发展的“高产田”。

  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等标志性项目在长沙片区相继落地。

  从“新”出发 制度创新成为主攻方向

  创新,是长沙片区的“天然使命”。

  长沙片区将制度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企业关切与发展堵点,一批引领性、首创性改革成果破土而出,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近日,在长沙片区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技术人员正对一台长臂泵车进行出厂调试。这台由中联重科出品的设备经过再制造,将以不足新品四分之一的价格销售给一家海外客户。

  位于该基地的湖南好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洲介绍,海外市场对二手再制造设备需求旺盛,公司将产品出口到中东、南美、非洲等地区,2024年营业额达2亿元。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备受青睐。长沙乘势而上,推动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出海远航,开辟出一条新赛道。

  为了破解出口的堵点难点,长沙片区率先建立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为企业提供开票、车辆销户、原产地证书、报关等一站式服务。

  “长沙片区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二手设备进行客观公正的定价,为后期开具发票、原产地证提供了保证。有了海关开具的原产地证,可以为进口方降低进口关税8%至20%,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湖南慧润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谭青说。

  如今,长沙片区大胆进行改革试点,在标准规则、检测认证、政务服务、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流程探索,力争打造千亿级工程机械后市场基地。目前,长沙片区已集聚和培育再制造企业近400家、出口再制造设备超30亿元。

  长沙片区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业务一站式通关新模式,平均通关时间压缩50%,企业运输成本降低30%。 刘思源 摄

  破解工程机械再制造难题,是长沙片区制度创新的缩影。这颗创新火种,延伸至众多领域。

  湖南拙燕仓价值百万元的香水,在黄花综保区快速通关入库,正是制度创新赋能企业的生动写照。含乙醇成分的香水属于危险化学品,由于专用仓储设施缺失,香水进口常陷入“货到港却难入库”的困境,制约企业开拓业务。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长沙片区没有“绕道走”,而是精准破题——首创“危化品商店备货库房”监管模式。这套模式简直是为危险品跨境进口“量身定制”,既解决了仓储安全难题,又打通监管流程堵点,为行业提供了安全又合规的“长沙方案”。这一创新不仅吸引全国多个自贸区专程前来调研借鉴,更让同类商品进口有了“新路径”。

  自2020年入驻以来,拙燕仓借着这股创新东风一路发展:累计调度保税仓间物流超万次,进口额突破20亿元。

  作为长沙片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之一,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实现“六年六进位”,2024年跻身全国及中部地区“双A类”,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从工程机械出海的“新赛道”到跨境电商通关的“快车道”,长沙片区的制度创新始终扎根产业需求、破解实际难题。这些鲜活案例,不过是其五年创新实践中的冰山一角。

  五年来,在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坐标系”中,长沙片区成长势头显著,共形成13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1项入选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1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4项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推介。

  每一项成果的落地,都对应着一次行业堵点的打通;每一份创新的背后,都镌刻着企业从“发展困惑”到“收获红利”的蜕变。

  “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加强制度创新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长沙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为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向“实”而行 全力提升现代化产业水平

  如果说制度创新是“灵魂”,产业就是长沙片区的“筋骨”。

  先进制造业是长沙片区的优势所在、底气所在。“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国务院赋予长沙片区的战略定位之一。

  今年4月,德国慕尼黑举行了全球工程机械盛会——Bauma 2025。山河智能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系列旋挖钻机首次亮相,就成为全场焦点。

  研发团队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不断提高产品操作精准性和舒适性,两年时间,山河智能已形成6款PRO系列旋挖产品。

  如今,山河智能生产的全球最大桩架SWCH980、最长臂挖机SWE950ELR、最大后倒桅旋挖钻机SWDM480等产品先后下线销售,用自主创新闯出一片“蓝海”。

  “目前山河工业城三期正加快建设。长沙片区的产业生态,让我们有底气在‘卡脖子’领域持续突破。”山河智能有关负责人介绍。

  长沙片区汇聚了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带动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牵手“老朋友”,吸引“新朋友”,长沙片区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

  今年8月,高科技领军企业中科智强,“定居”长沙片区。

  该企业面向国内外军民用市场,提供无人机系统解决及智能化应用方案,将带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乘自贸东风,一批高端产业在长沙片区集聚,为城市发展增添后劲。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换道超车”。广汽埃安新能源车竣工投产,以低碳和数字化水平的行业领先优势,打造全省又一座“灯塔工厂”。长沙片区的北汽福田超卡、星朝汽车产量迅速攀升,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超60%。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聚力赋能。长沙片区发挥华夏源、可孚医疗等龙头企业聚集优势,帮助华夏源引进2位诺贝尔奖得主专家资源,持续提升产业能级。

  咖啡产业乘势而上。长沙片区借力中非经贸博览会,积极搭建合作桥梁,完善产业链布局。湖南(长沙)咖啡产业园、咖啡研发消费创新中心等,建设快马加鞭……

  低空经济产业蓄势待发。长沙片区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全量感知多源融合低空智联网,成功开通全省首条无人机城市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初步构建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等关键环节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为片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签约、开工、建成、投产……每天都在上演“长沙片区速度”。

  五年来,长沙片区以“项目为王”聚产业,外资年均增速18.9%,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成为中西部内陆自贸区开放型经济标杆,正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

  乘数效应,书写特色成长篇章。

  乘“风”而上 为扩大开放写下长沙注脚

  在湖南省利德对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公司团队正与南非红酒商进行视频会议,敲定今年最新一批进口订单细节。与此同时,数千公里外的非洲大陆,满载中国大蒜、洋葱的货轮正缓缓驶入马塔迪港。这样跨越山海的协作场景,每天都在湖南省利德对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演。

  作为中非贸易“摆渡人”,这家扎根长沙片区雨花区块的企业,在“非洲好物节”携南非红酒、芦荟胶等明星产品,搭建起一座双向奔赴的经贸桥梁。

  长沙与非洲远隔万里,但“非长”缘分却妙不可言。

  喝一杯埃塞俄比亚咖啡,用加纳可可豆做一块巧克力,或是试一试猛辣的卢旺达干辣椒……体验非洲风情,来长沙高桥大市场就行了,这里已经成为消费者采购非洲好物的最佳选择。

  若说高桥大市场是中非好物的“日常橱窗”,那么每两年一届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便是中非合作的“年度盛宴”。

  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唯一的经贸合作平台,这场盛会已长期扎根长沙。今年6月落幕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再次让星城成为连接非洲大陆的纽带。

  53个非洲国家、4700多家中非企业,共赴经贸之约。“主力军”长沙收获项目62个,金额38亿美元,均超总数的1/3。

  长沙片区是中国唯一将对非经贸合作作为主要任务的自贸片区。五年来,长沙片区的外贸、外商直投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的当下,长沙片区为中非开放合作不断注入新动能。依托工程机械、文化传媒、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长沙打造了一系列“中非合作创新样本”:

  2024年以来,湖南建投国贸、湖南财盛国贸、长沙国贸集团等“白名单”企业积极探索新型易货贸易,累计完成业务149单、1.56亿元;三一集团依托产业优势,在非洲7个国家签约近20个微电网项目,为非洲千家万户解决用电难题;跨境电商Kilimall带动300多个中国品牌出海,完成1500个非洲版“菜鸟驿站”布局,为当地带来上万个工作岗位……

  以对非合作为特色根基,长沙片区进一步拓宽开放边界,向更大范围开放迈开坚实步伐:

  搭平台,增活力——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等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吸引超200家外贸企业入驻。打造全国首个自贸“区港共建”园区——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产业园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顺利引进3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33亿元,将实现“湖南出海”“海南出彩”。

  拓通道,联世界——内罗毕、伦敦、曼谷、首尔、新加坡、东京……长沙国际航线增至13条,通达欧亚非10个国家,截至8月底,长沙航空口岸出入境70余万人次。中欧班列(长沙)已累计开行超过6000列,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加快建设。

  一系列聚焦平台搭建与通道拓展的开放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开放成果。

  长沙乘势而上,推动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出海远航。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自贸区长沙片区供图

  以“优”赋能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我们的目标是让企业‘办事不求人、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长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的承诺,体现在每一项服务细节中。

  签约当日即注册!今年6月16日,临空集团与非洲客商签约科特迪瓦进口腰果加工项目,随即,在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企业注册。这种“签约即落地”的模式,得益于长沙片区整合全流程帮代办服务,通过并联审批和容缺办理,将企业设立时间压缩至极致。

  五年来,长沙片区承接78项省级权限、37项市级权限,推出25项极简审批、80项“一件事一次办”,4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让“长沙速度”成为企业共识。

  开放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技术,还有最宝贵的资源——人才。

  奥地利专家斯蒂芬·欧宁格是长沙一家制药设备企业引进的A类人才,在体验了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服务后,他表示:“以前要去海关、科技、公安3个单位办证,现在可以一站式办理,长沙服务真是五星级!”

  该中心在全国首次实现外国人来华所需国际旅行疾病监测、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式”受理,缩减50%的审批环节和2/3的办理时限。成立以来,服务中心累计办件6448件,服务外国人超千名。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长沙更以政策红利加码人才吸引。出台“自贸人才新政45条”,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755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344人。支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海外人才商业保险、博士后科研经费等各项人才政策累计兑付资金2.054亿元,用实打实的支持让人才在长沙安心发展。

  而在夯实人才服务、深化开放合作的进程中,长沙片区进一步升级服务载体,高标准建设国际商务商事服务区,特别引进全球最大签证服务商VFS Global,目前可便捷办理24国签证,2024年签证量超4万人次。

  在构建便捷化国际服务体系的同时,长沙片区更着眼开放型经济核心支撑——金融环境优化。针对企业跨境资金流动、外资利用需求,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新型离岸贸易结算、外汇收支便利化等10余项全省首次试点:本外币合一账户为跨国企业提供“一站式”资金管理便利,省去多账户切换麻烦;新型离岸贸易结算破解国际业务资金流转周期长、流程杂问题;外汇收支便利化大幅缩短资金到账时间、提升使用效率。更值得关注的是,片区落地全省首只QFLP基金,到账外资1.16亿美元,为本土产业对接全球资本、吸引外资参与科创与产业升级打开新通道。

  从“五星级”人才服务破壁垒、政策红利筑根基,到国际商务商事服务区搭跨境桥梁、金融创新试点激资本活力,长沙片区以开放为核心逻辑,持续构建“引才、留才、用才”

  与“聚资、兴产、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全链条开放布局,既让人才愿来、能留、善发展,更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融合,真正将开放红利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五载春秋,长沙片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制度创新中破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产业发展中筑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开放合作中扬帆。

  长沙市委常委、自贸区长沙片区党工委书记周敏表示,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长沙片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必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美图景,为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更多长沙智慧与自贸力量。

【作者:刘捷萍】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