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症的误区,你信了几个?
详情: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在此梳理了关于孤独症的4个常见误区,希望更多人可以正确认识孤独症,更加理解和关爱孤独症患者。
误区一:孤独症是一种疾病?
真相:孤独症,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组谱系障碍的统称,主要表现为社交交流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但同时,每个孤独症个体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观念”,对残障的认知模式包括:道德模式、医疗模式、社会模式。目前我国孤独症人士及家长主要基于社会模式开展倡导,推动社会的良好转变,促进孤独症人士及照顾者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享受更有尊严和品质的生活。
误区二:孤独症儿童都不会说话吗?
真相: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有效沟通能力。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的干预,以及随着社会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
误区三:孤独症人士很难融入社会和就业?
真相:一部分孤独症人士在不同程度的支持下最终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参加工作。部分孤独症人士可以从事适合他们特质的工作,比如图书管理员、服务员、插画师等。若我们能为孤独症人士提供便利性支持和包容接纳的环境,他们也能用劳动创造价值。
误区四:孤独症是不治之症?
真相:孤独症的成因暂时还没有定论,普遍认为其存在终生性,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孤独症,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教育训练方法是相对有效的干预措施。儿童年龄越小,神经发育的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越好。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得到科学的个性化干预及家庭支持,就有机会实现更大的发展潜能。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