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三个高地”涌新潮 “两个融合”谱新篇
湖南省长沙市委宣传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3年11月、2020年9月、2024年3月考察长沙,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
湘江为带,新潮奔涌;岳麓为峰,拾级而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湖南省长沙市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和加快“两个融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沙实践。
在长沙,跃动着先进制造的强劲脉搏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切勉励大家,“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要求。深深期许,重任千钧,在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攀爬新征程中,长沙制造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蹄疾步稳、奋勇前行。
将130辆小轿车一次性抬起、提升到70层楼的高度,依靠什么机器才能做到?中联重科研发的全球最大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就有这样的力量。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长沙正加速向智能制造之城迈进。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长沙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1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完善长沙制造业发展顶层设计;2021年,出台《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方位擘画长沙制造业发展新蓝图;2025年1月1日,《长沙市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为长沙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目前,长沙打造了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6大千亿级制造业集群,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在2024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长沙位列第六,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有5家企业在长沙。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长沙走好规划“先手棋”,围绕后劲大、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重点落子布局,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已驶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长沙“智造”步履铿锵,奋力奔跑;凭借前瞻布局、果敢创新,长沙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奋楫扬帆,锻造“钢筋脊梁”。
在长沙,奔涌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对长沙的历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领袖嘱托深邃高远,是引领发展的时代强音。扛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使命担当,长沙吹响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嘹亮号角。
湘江科学城湘江院士港、科技服务中心等项目实现封顶,自贸区长沙片区松雅湖未来科技城建设如火如荼,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网易(长沙)数字产业中心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营,科大金霞基地开福科创谷、中国商飞长沙航空产业及研发基地等取得阶段性进展,大泽湖基地海归小镇研发中心完成一期主体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一城一区三基地”建设马不停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为长沙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亮丽的风景。
以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牵引,以“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为战略定位,长沙出台《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提出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战略平台支撑工程、创新能级提升工程、产业集群赋能工程、成果转化增效工程、科技人才强基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等“七大工程”,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高品质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8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力以赴、加速前行,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2”国家实验室培育体系加快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不断完善,长沙在战略科技领域的前进步伐愈发坚定;湖南湘江新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集聚长沙,汇聚起源源不断的创新要素。
创新永无止境。在科技创新“新赛道”上,敢为天下先的长沙一展宏图、突围奋进,以领先中部的作为、领军全国的勇气、领跑世界的胸怀,向着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大步迈进。
在长沙,激荡着改革开放的奋进旋律
一艘在印尼海域被打捞上岸的“黑石号”沉船中,5万余件长沙铜官窑瓷器惊艳世界,讲述着长沙开放的故事。早在1000多年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长沙造”瓷器便驶向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时强调,“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以改革为帆、以开放为桨,长沙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对外开放的高度、广度、深度得到全面提升。
流动的长沙,便是开放的长沙。虞公港一期工程开港,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距离,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动力;中欧班列(长沙)累计开行超过5500列,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长沙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班列御风飞驰,港口船行如梭,航班起降繁忙,长沙构建陆、水、空立体交通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走向世界。
由“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长沙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79.9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长沙片区,成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的主阵地。探索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建设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破除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行业“散、乱、小”的痛点,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新型易货贸易发展,助推湘非经贸深度合作,助力湖南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长沙片区集成式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定位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自贸片区,长沙片区深耕对非经贸合作,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长沙对非合作驶入快车道。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沙时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欢迎更多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发展”。2024年,长沙实际使用外资27.9亿美元,占全省60%;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家,同比增长8.3%;与36个国家的5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经贸合作城市,国际经贸“朋友圈”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开放拓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谋大局,长沙走出了一条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发展之路。
在长沙,演绎着文化传承的精彩篇章
长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湖湘文化的根脉、革命真理的火种,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潮音在此汇聚交织。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要求。长沙牢记嘱托、主动作为,着力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持续擦亮三张文化名片,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千年文脉,弦歌不绝。近78.5万件(套)可移动文物、2356处不可移动文物、1366个普查登记非遗代表性项目……长沙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尊崇之心摸清家底,以长效之制系统保护,以历史文化滋养城市文明、赋能城市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出台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条例;抓好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长沙简牍文化片区等重点项目,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坚持创新赋能,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百年公园天心阁“焕新升级”,杜甫江阁“点灯”亮相,太平街、潮宗街等老街巷焕发“年轻态”。
“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在湖南第一师范,在雷锋纪念馆,在岳麓书院……来长沙的游客,半数以上是青春的面孔,他们用属于“00后”的方式打卡心中的“长沙红”。深耕红色沃土,讲好红色故事,长沙主动作为。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全国巡演,实景演出《恰同学少年》入驻橘子洲,长沙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魅力不断彰显;加强资源整合,推进红色研学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品质不断提升;红色景区开展志愿宣讲,将红色旅游景点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黄兴故居等150余处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全面竣工,新民学会旧址诗词文化墙广受好评……这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里,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长沙最耀眼的精神底色。
科技赋能,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长沙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从本土花鼓戏院团借助全息投影与5G直播技术打造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到用数字技术再现浯溪碑林摩崖石刻风采;从利用自主研发的无损Gamma技术,类纸显示屏可高度还原数字文物细节,到发布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从布局建设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到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投基金……在长沙,文化与科技联姻,文化产业发展更有灵气、有朝气、有热气。
湘江潮涌开新局,星城聚势启华章。新时代新征程,长沙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乘势而上、勇立潮头,奋力开创长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执笔人:唐曙光、岳冠文、刘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