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长沙老农60年守护抗战英烈忠魂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他们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值得后人瞻仰。”3月27日,长沙县春华镇,今年79岁的刘金国站在春华抗战纪念园的纪念碑前,讲起那段悲壮的抗战史,依旧难掩泪水。在不远处,他立了一块警示碑,警示刘氏后人要铭记这段历史,也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刘氏后人依旧要视守护抗战阵亡将士墓为己任。
墓碑与墓地44年后相逢
“1965年,我响应号召,到春华镇金鼎山村当锄工。有一天,我在田埂边发现这块用来垫脚过河的石碑,上面刻着‘中央阵亡将士’六个大字。”刘金国告诉记者,他年少时从长辈口中听闻,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曾与侵华日军在春华山进行了激战,便大胆猜测这可能是抗日将士的墓碑。
“2009 年,刘金国在春华镇做起茶油买卖。有一天,当他在吴寺冲组收茶油时,意外发现一块无碑无名的墓地。俯身仔细查看后,惊讶地发现碑穴痕迹与自己此前收藏了 44 年的墓碑宽窄完全吻合。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等待,墓碑终寻其主,一段有关长沙保卫战牺牲英烈的事迹也由此流传开来。尽管彼时的刘金国在春华街上靠补轮胎维持家庭开销,生活并不宽裕,但他还是从微薄的积蓄中掏出1000元,在墓碑下建好底座,修复了墓碑。
后来,经长沙县文物部门考查,“中央阵亡将士墓”被列为文物保护点。2015年,原本长满杂草的墓地已被修复成一座纪念园,刘金国也成了文物保护员。
118位阵亡将士得到确认
走进刘金国家挂着轮胎装配维修招牌的堂屋,两侧摆满了各种型号的轮胎及汽修工具。穿过长着青苔的天井,由两间卧室改装而成的民间历史陈列馆映入眼帘,屋内贴满了与抗日战争阵亡将士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这都是日寇侵华的证据,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刘金国指着陈列室一幅近两米高的彩色地图,颇为激动。贴近细看,地图上准确地标注着中国矿产分布、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和线路,而北京、上海等地还被标注上了密集的投弹标志。
“2018年10月,我接到一个来自山东泰安的电话,对方想寻找57师步兵指挥官李翰卿将军的墓碑。”刘金国表示,这个电话,也让他感受到了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查询历史记载后,他在春华山以北约3公里的长沙县果园镇古楼村烟棚组,又发现了一处埋葬牺牲官兵的大型墓地。当地村民周先生表示,曾在此地见过李翰卿的墓碑。由此,他为牺牲将士李翰卿的后人达成心愿。
截至目前,刘金国在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及湘浙两地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团队的帮助下,已相继找到了李翰卿、裘彩贵、蒋孔一等10位浙江籍牺牲将士的后人,118位浙江籍阵亡将士身份得到确认。
铭记不能忘却的历史
临近清明,刘金国出门,骑上了自行车,带上扫帚、锄头,买了几支祭奠的纸花,来到离家不远的春华山抗战纪念园。
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习惯与英烈们“相处”的生活,每隔几天便会来此打扫墓地,扯去墓碑上的野草,拨掉挂着的虫网,为墓碑准备几朵野花。60年来,曾经的年轻小伙,如今容颜沧桑、满头银发。
“我无怨无悔,这是我与碑墓和先烈们难得的缘分,他日百年终老,愿与先烈同眠此山,我刘氏子孙后代也会继承守墓之志之责,用实际行动将抗日英烈墓地视为吾祖,以慰英灵。”刘金国说。
2015年,刘金国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颁发的“中国最美善行者”证书,表彰他半个世纪以来对抗战英烈墓地的坚守。目前,老人还有两个愿望,一是为找到名字的100多位阵亡将士刻一块石碑,放入纪念园内;二是用收集的材料出一本讲述长沙保卫战的书,记述英烈们浴血奋战的功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