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篆刻家李加林作品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方寸刀石尽显传统文化魅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正在四川成都举行,作为艺术节主体活动之一的“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同步在重庆美术馆展出,湖南篆刻家李加林的作品《李加林治古玺印留痕》成功入选,与全国约240件书法作品、60件篆刻作品共同亮相这一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

据了解,本次“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集中展现当代书法篆刻领域的最高创作水准与多元风貌。李加林深耕篆刻艺术多年,不仅专注创作实践,还投身书法教育工作,其作品此前已先后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等顶尖专业赛事,此次再度入选国家级展览,是业界对其艺术探索成果的又一次高度认可。


谈及入选作品,李加林详解了创作思路。入选作品中的《齿如编贝》(附边款),这方印的内容选取了清代龚自珍的诗句,边款刊刻采用古拙的金文大篆文字,并且选取先秦古玺大写意风格,借其“天然稚拙”的特质,摆脱规整束缚,以写意化表达凸显“齿如编贝”的生动意趣。字形上融篆书古朴与写意灵动为一体,通过错落排列、字形欹侧、笔画粗细体现闲适的审美节奏。通过古玺稚拙刀法、写意字形、错落布局,将“形貌之美”的具象描述升华为篆刻艺术符号,在方寸间呈现审美的追求,使印章成为古典审美意趣的微观载体。


“《闲来读书作陶冶》这方作品,我同样选择了写意性的篆刻风格,借鉴古玺的斑驳感与随性布局,弱化规整的线条束缚,强化‘逸笔草草’的文人气质。”李加林介绍,这件作品将“闲来读书”的生活雅趣转化为篆刻的视觉符号,让一方印既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小缩影”——在方寸之间,见读书之乐,见陶冶之美。

朱文印《胡马阴山下》以西北边塞景观为灵感源泉,刀法上采用冲切结合的方式,刻意营造线条的斑驳质感,复刻战国古玺的自然残损韵味;在文字布局上,他对“胡马阴山下”五字进行篆法变形与空间重构,通过错落排布打造虚与实、粗与细、断与连的视觉对比,让印面层次更丰富,生动传递出边塞风光的壮阔意境。

另一件白文印《乘夫莽眇之鸟》则取材于《庄子》,李加林希望用篆刻语言解读古典哲学内涵。作品以冲刀为主塑造流畅线条,搭配局部切刀强化古朴质感,借助篆书的凝练形态,传递出逍遥无拘的精神意蕴,为古典哲学与传统篆刻艺术的融合探索新路径。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整体持续至11月5日。活动期间不仅举办“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还将揭晓第十八届文华奖、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作品,旨在集中展现我国文艺发展新高度、新气象,以及文艺工作者的新作为、新风貌,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