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沙分享新书《桃花源没事儿》 与读者探寻“历史褶皱”中的无限可能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23日晚,知名作家马伯庸携《桃花源没事儿》来到长沙举行读者见面会。活动现场,马伯庸不仅分享了新书背后的创作灵感与趣事,更与在场读者深入交流了他独特的写作心法,带领大家一同探寻“历史褶皱”中的无限可能。

  马伯庸是近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他的《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桃花源没事儿》等作品都销量可观,其中,《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作品还实现了影视化改编,进一步“破圈”。

马伯庸与读者分享新书。

  荒诞诙谐的笔墨,说到了当代打工人的“心尖”上

  熟悉马伯庸作品的读者会发现,《桃花源没事儿》的玄穹、《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以及《太白金星有点烦》里的李长庚,他们其实都是勤勤恳恳的“打工人”。

  马伯庸说,《桃花源没事儿》里的玄穹,每天面对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他反而觉得这些事情更能呈现人间的烟火气。“我一直很想写一些深入到群众中间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状态可能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

  《桃花源没事儿》的故事萌生于2013年,中间故事经历各种打磨和完善,直到2025年,最终才有了《桃花源没事儿》。因为创作跨度时间长,所以马伯庸赋予了它一个充满时间感的定义——“记录生活的年轮”。他解释道,“《桃花源没事儿》的创作时间实在太长了,以至于有意无意中,也保留了我这十多年来心境变化的痕迹,它就像是我的生活年轮,也蕴含了自己近些年对社会、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关系的变化思索。”

  马伯庸的作品,总能透过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之物,窥测背后职场之道与叵测人心。在分享自己创作心得时,马伯庸也鼓励写作爱好者,要葆有对“人”的好奇心,“因为一切精彩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人性最真实、最丰富的展示场,我们想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就必须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去积累丰富的素材。”

马伯庸与读者互动。均为主办方供图

  串联历史、文学与现实的核心,始终是人性

  在马伯庸看来,任何创作都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体察和沉淀,最终在历史语境中找到一个巧妙的投射点。

  《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一系列代表作品,都体现着马伯庸“于史实处着墨,于虚构中生花”的才华,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历史、文学与现实三者关系时,马伯庸给出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观点:“串联历史、文学与现实的核心,始终是人性。”

  马伯庸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人性的复杂、欲望的纠葛、情感的温暖与脆弱是共通的。“我们对子女的关怀,对父母的眷恋,对朋友的忠诚,对伴侣的爱情,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一直都是永恒的文学母题,我们只要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我们的读者就能从我们的写作里获得共鸣。”

  马伯庸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潜入历史的细微处,去触摸那些古人的脉搏,感受他们的喜悦、焦虑和抉择。“当读者能从一个古代小吏或一个桃花源小道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历史便不再遥远,文学也就拥有了真实的重量。”

【作者:宁莎鸥】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