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有灵光”第九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延期啦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记者从长沙美术馆获悉,“处处有灵光”——第九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将延期至5月7日,以回应广大观众的支持与期待,更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

自2024年12月28日开展以来,来美术馆观看“处处有灵光”——第九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并留下众多留言,广受好评。“艺术长沙”创办于2007年,至今已走过18年的光阴,邀请了60多位在国际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以个展的形式参展,以及各种相关的外围展的同期举办。本届艺术长沙以“处处有灵光”为主题,旨在以开放性视野、多元化的维度、广阔而又细腻的生命视角,歌颂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灵光。

本届艺术长沙分为两个主展区:长沙美术馆展区、美仑美术馆展区,7位来自国内和湖南本土的知名艺术家参展。长沙美术馆展区,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展,呈现5位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是刘建华的“痕迹之形”、刘韡的“消失在此刻”、罗敏的“植物日记”、彭薇的“七天”、杨心广的“自然与人”。

市民观赏罗敏的“植物日记”。

罗敏的“植物日记”,是一个直白而又朴实的标题,它既是展览的内容,又是有关时间与发生的意象,像是罗敏的生活,记述着日常里细微的情动,与植物的亲密关系。 展览分为游日记、春天的故事、植物的倒叙三个部分。以一段私人的旅程开篇,2023年8月,罗敏从纽约登船,随“海洋绿洲号”去往加勒比海岸的巴哈马、海地,之后返回纽约—马德里—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柏林。旅程中的见闻,总是激励着下一次旅程的开始。次年3月,罗敏到达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的奥克兰和远北地区,再由墨尔本—悉尼,远渡太平洋返回。

杨心广的“自然与人”以“讴歌生命、关注环境”为主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观众第一次看到一个充满人文主义视角的自然世界。 杨心广的“自然与人”有着相同的启示,只是,他的目光由那些壮阔的历史叙述,转向身边的草、木、泥、石,那些不起眼的日常之物。或者说,杨心广对自然的兴趣,最初并非来自于现代科学,而是一种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存经验。

彭薇“七天”作品。

刘韡的“消失在此刻”,作为成名于2000年左右的艺术家,刘韡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时刻: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城市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加密技术、人工智能和AI的接踵而至,一切仿佛都在加速之中。每隔几年,人们总是宣称即将迎来一场科技革命,它让我们无法停留于“此刻”,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也在定义之后快速消失。

彭薇“七天”,欢迎你来到故事的世界。不同的情节从《这就是她》展开,有些因空间改变,成为画中画、影中影;有些因时间改变,将古往今来故事中女性的爱恨别离、生老病死连接。展览的结构,像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章回体,或是展厅中的重屏之间故事。主题“七天”则是万般故事发生的时间,亦是足以让故事出现重大转折的空间。

刘建华的“痕迹之形”,和多数艺术家不同,刘建华的起点始于年少时的传统,创作历程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专注于陶瓷这种材料的探索。他与泥土、温度、自然与传统,有着某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因此,我们从刘建华不同时期遴选出几件节点性的作品,以呈现艺术家在数十年间的回视与变革。作为开篇,“痕迹之形”以概括性的方式,为我们索引了刘建华创作中纷杂而又多向的支点。它像是一部意象磅礴的双向辞典,一端是历史与现实在刘建华作品中遗存的痕迹,另一端是感知与精神在刘建华创作中的重要含义。


【作者:肖舞】 【编辑:肖彪】
关键词:艺术长沙 长沙美术馆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