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沙瓷碗“捞”起一首失传唐诗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举行的“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引起广大文物爱好者的兴趣,有观众发现展览中一个长沙窑瓷碗内题写的一首五言诗,应是《全唐诗》中未见记载的诗歌。
为此记者特地请来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张海军,为我们介绍这首读者认为是新发现的唐诗。张海军表示,这首唐诗是1999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望城铜官长沙窑蓝岸嘴窑区进行发掘时,在一个残破的青釉瓷碗内发现的。这首唐诗是一首“采莲诗”。张海军随口吟出了这首诗:“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
张海军说,这个题有“采莲诗”的青釉瓷碗,高4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5.3厘米。瓷碗敞口、斜腹壁、环形底,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碗内用褐彩书有“采莲诗”这首五言诗。这个瓷碗原藏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次在长沙博物馆展出系初次面向公众展出。
关于这首新发现的唐诗,张海军进一步介绍,这首诗并非长沙窑发现的唯一一首不见于《全唐诗》的诗歌。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长沙窑瓷上诗文共有100余首,绝大多数不见于《全唐诗》,诗文内容涉及饮酒、劝学、民间故事、离别等。1999年蓝岸嘴出土瓷碗上的“采莲诗”一经发现,相关文物工作者即查阅《全唐诗》,发现这是一首佚诗。“采莲诗”汉代就已开始流行,唐宋时因城市中一批歌楼舞馆流行采莲歌舞,成为全社会流行曲,但蓝岸嘴发现的这首“采莲诗”应不是歌楼舞馆中那类反映爱情生活的流行曲,它所反映的仍是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生活的诗歌,与著名的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应属一脉相承,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在碧波荡漾的池塘中,莲花映红了佳人的脸,显示出作者欣然的人生态度。“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舡”同“船”,这两句诗描绘了采莲生活的场景,蕴含着偈语式的魅力。这首用褐彩题写在长沙铜官窑瓷碗内的诗歌,让人遥想当年碗盏中曾“盛满”的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美好生活。当时长沙地区就属于江南,这里一度远离安史之乱,社会生活较为安宁。此后,题写着唐代生活情趣的诗文碗盏,通过浩浩湘水,运向了远方的长江、珠江,甚至穿越南海,前往印度洋,把唐代文化的亲和力、魅力和影响力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长沙窑,大唐造。望城铜官地区生产的长沙窑瓷器,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五代,是在“南青北白”瓷器中另辟蹊径从而享誉世界的著名彩瓷。目前,长沙博物馆是全国收集千年前长沙窑精美瓷器最多的博物馆,正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举行的“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展出的唐代长沙窑瓷器,多来自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博物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等单位,像这首新发现的未见于《全唐诗》中的“采莲诗”就来自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成果,这一发现填补了长沙窑瓷上诗文中“采莲诗”的空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