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种子 乡村未来的星火|青耕记的丰收节日记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汝兮

  清晨的凉风里裹着稻穗香,吹到我们芦塘村的试验田时,我蹲下身子开始采摘地里的辣椒。指尖触到的辣椒皮软乎乎的,红得透亮,仿佛可以掐得出露水来。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场始于春耕的“青耕记”之旅,要在秋分这天画上句号了。

  转眼就到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春去秋来,我、余劭劼、冯启阳——我们3个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跌跌撞撞地从翻地播种学起,从种菜到卖菜,探寻着老种子蔬菜的发展出路。但更是在遗忘的边界寻找希望:老种子与乡村振兴的深层链接。

  小半年过去了,这亩菜地更像是回到了最初的老样子:四季豆、黄瓜、长豆角已经过了收获时节,原先那批菜苗已经拔去,土地又重新平整好,正等待着下一季的菜种。只有茄子和辣椒,还维持着茂盛的长势。“冯启阳你看!上次倒伏又扶起的茄子苗,挂果率又恢复了!”我叫正在摘辣椒的冯启阳过来看,茄子捏着软乎乎、沉甸甸的,我的心里也忽然软下来——从春播时分不清种子品种,到现在能一眼看出茄子的饱满度,这半年的“种菜生涯”,竟悄悄藏了这么多成长。

  每一粒老种子,都是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春去秋来,长沙晚报三名记者从翻地播种学起,从种菜到卖菜,探寻着老种子蔬菜的发展出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

  春分:垄沟里的启蒙课堂

  翻开沾着泥土的采访本,第一页还记录着第一期节目的拍摄环节:翻地、播种。那是3月24日,我们在芦塘村认领一亩试验田的第一天。当时我们挥着铁锹开垄沟的样子,引得田埂上的于大爷直笑:“你们这些徒弟还没出师啊,这垄沟歪得像蚯蚓哟!”

  现在想来,那道歪扭的垄沟恰是我们成长的起点。此前写农业报道时,政策术语和数据图表信手拈来,却从未想过“不误农时” 四个字要靠沾满汗水的额头来体会。七八十岁的大爷们手把手教我们用旋耕机、铁锹、铁铲,连续劳作几小时后,汗珠在他们黝黑的脸上滚落,他们却比我们这些年轻人更有精神。

  更大的震撼来自于家人的坚持。也是在那一天,我们把于家人历时8年从全国各地收来的老种子捧在手心,“现在的菜吃不出以前的味道,是因为老品种快没了。”浏阳市湾塘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于建起的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埋下了问号:当杂交蔬菜占据菜市场,承载着儿时味道与农耕记忆的老种子还能否在市场上突围,打开销路?

  那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明确了实施路径: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其中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经过小半年的体验,我们把这些手心的菜种,种成了菜苗,结出了果实,又再次收下了老种。这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循环里,让我更清晰地看懂——这些看似普通的菜种,不仅是千家万户舌尖上的“乡愁”,还是关乎国家种质资源安全的“芯片”,更是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

  夏至:销售破局的微光

  我七月的手机相册里,还保留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在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的打击下,倒伏一片的茄子田;另一张是长沙县标准化的种植大棚里,挂在枝头“闪着光”的黄贡椒。这鲜明的对比,恰是老种子蔬菜的两种“结局”。

  同样在宁乡经营着老种子蔬菜种植基地的戴子寒告诉我们,今年几百斤老品种西瓜卖不掉,只能摘了喂猪。“客户有限,不敢多种”的困境,和我们在芦塘村遇到的难题如出一辙。

  老种子蔬菜难道真的解决不了销售难题吗?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岗位专家、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端华告诉我,在江永县,同样是老品种的香芋却种出了近40万亩规模,成为湘菜名菜的标配食材,还发展出了完整的加工产业链。

  老种子不只需要保护好,更需要发展好。这条发展之路上,需要科学技术赋能,更需要市场化的思维定向。这个发现让我们调整了方向,不再只盯着眼前的一亩试验田,而是跟着专家去学习、探索老种子蔬菜产业化、市场化的可能性。

  小满:市场的冷与暖

  六月的“老种子蔬菜”内购会亏损170元的账单,至今还夹在我的采访本里。那张写着“销售额1930元,成本2100元”的账单,比任何数据都更直白地揭示了老种子蔬菜、老把式种植的现实困境。

  当时我们的老种子蔬菜迎来第一次丰收,却直面了单品产量够不上商超门槛,给餐饮供货又不在采购清单上的难题。情急之下发起的“老种子蔬菜内购会”,虽然卖出202公斤蔬菜,却因辣椒采摘量远超预订量,不得不折价销售。永安镇政府食堂送来的50公斤订单,更像雪中送炭的暖意。

  最难忘的是去海吉星蔬菜批发市场调研的那天。批发商指着堆成山的小南瓜叹气:“今年全国蔬菜大丰收,产量过剩,小农户种得又多,价格就压下来了。做了20年蔬菜批发生意,怕是有五六年没遇到过这行情了。”谈及菜价,批发商边说边摇头,“等过阵子,我们都要把一些品种的苗扯掉,不然越卖越亏。”

  正午阳光照在那些鲜亮的小南瓜和茄子上,反光像镜面一样扎眼。回程路上,余劭劼突然说:“原来农民要对抗的不只是天灾,还有看不见的市场风浪。”

  转机出现在与“湘遇老伙计” 的合作洽谈。当唐卫老板捏着我们的丝瓜眼睛发亮,说 “这种丝瓜炒出来不易氧化发黑”时,余劭劼抱着菜篮子的脚步都雀跃了起来。厨房里铁灶火光灼灼,丝瓜下锅的“呲啦”声混着鲜甜漫出厨房,那一刻我们的期待和厨房里烟火一同升腾起来。

  但现实很快给我们上了第二课。当唐卫报出黄瓜2元、空心菜2.5元的进货价时,我们沉默了——这几乎等同于我们的种植成本。老种子品种多、规模小,无法机械化操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又推高了人工成本。这场价格谈判的僵局,仍然无解。

  秋分:丰收时节的盼望

  也是在这场学习之旅中,我们得知,如今有这样一群人,扎根蔬菜供应链,要把湖南老种子蔬菜,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湘菜餐饮门店,端上亿万家庭的餐桌。循着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们的指引,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家藏着“湘味密码”的公司。

  湖南上食友商供应链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易雷告诉我,老品种蔬菜要结合湘菜大师的菜品研发,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其产品价值、品牌价值。长沙县的东山光皮椒,正是因一道“光皮椒炒瘦肉条”的“网红新湘菜”,而走俏全国。

  我们的老种子蔬菜,能否也在湘菜大师的手中绽放美味光芒?带着我们试验田里的蔬菜,我们找到了湘菜大师颜卫胜和小武哥。小武哥拿着我们的茄子端详,却也没忘了“泼冷水”:“你们这茄子品质是好,可讲实在的——我们一个青椒蒸茄子,在每个店都是热销菜,你们的产量完全不够啊。”不过他们的话,让老种子蔬菜的市场机遇更加清晰。对于坚持品质和味道的湘菜餐饮门店来说,好食材尤为重要。特别是带着乡土原味的老品种食材,更是湘菜大师们的“最爱”。“我们的采购人员是开着货车去全国各地的农村赶集,就是为了发掘好食材、好味道。”颜卫胜告诉我们,好的厨师能用正确的火候、融合的创新,把食材的特性激发出来,让更多食客品尝到好味道。

  回程的路上,摸着裤脚上没干的泥渍,我更加明白了——我们曾以为破解老种子困境的答案,写在菜地里。但后来发现,菜地里的劳作只是“农业强国”这篇蓝图中,细小的一环。

  丰收时节,但这一刻我却领悟到,老种子的丰收,不只是地里的丰产。只有让这些老品种蔬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才能真正带来农民的增收、丰收。丰收节的意义,也不只是在庆祝当下的收成,更蕴含着诸多期盼。盼着每一份土地的馈赠都不被辜负,盼着农民的汗水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价值。而对于这些盼望的回应,都藏在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无数车辙里。

  回想起从三月到如今的每一篇报道,不仅有播种时的期待、生长时的忐忑、丰收时的喜悦,更有对“出路”的思考。这场历时6个月的“青耕记”,始于一次简单的体验,终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刻理解。虽然,我们没能完全帮芦塘村的老种子写好发展的答卷,但至少,我们把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和我们对农业发展的思考,讲给了更多人听。

  芦塘村的田埂上,忙碌着的,仍然是那些年迈的身躯。但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者,更呼唤年轻的力量、年轻的认知、年轻的思考、年轻的拼搏。

  青耕,不仅是青年耕耘土地,更是青春耕耘未来。当青年的手,与农民的手、专家的手共同抚过那些老种子,种下的就不仅是蔬菜,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耕耘的人,时代也不会辜负那些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青春。我们这场关于老种子的实验旅程结束了,但我相信会有更多关于成长、丰收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


  出品人 洪孟春

  总策划 周艺

  策划 岳冠文 罗杰科 肖文娟

  编导 黄汝兮

  拍摄 冯启阳 余劭劼

  剪辑 黄汝兮 冯启阳

  运营 肖娟

  包装 王聘

【作者:黄汝兮】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