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元VS2200元,医用耗材“天价谜题”怎么破?

相链区块链

孙纯(湖南理工学院)


近日,江苏盐城黄先生反映,自己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后发现,同一厂家医用耗材,医院价格比销售公司高出十几倍,如针杆夹销售公司168元,医院却卖2200元。10月27日,医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医疗器械和耗材原则上不允许网络销售购买,患者购买渠道不对导致价格差,且医院按医保局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定价收费,无定价权。(10月28日 封面新闻官方微博)

同一厂家的手术医用耗材,医院的价格高出销售公司13倍。院方的“渠道差异论”并不能掩盖价格虚高的本质,这道“天价谜题”实则为“利益题”——同样的医用耗材,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负担最终落到患者身上,而且侵蚀宝贵的医保资金,这是殊难容忍的乱象。

传统模式下,医用耗材从厂家到医院往往需经过多级代理环节,每层加价均可能包含合理成本之外的隐性支出。而淘宝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为其多为厂家直营或一级代理,直接砍掉了那些中间环节。此次事件中,医用耗材供应商主动提出以红包补偿换取黄先生放弃曝光,侧面印证了医用耗材流通环节的灰色成本。

这些灰色链条为何能存在?主要原因可能是医院管理与监管机制的双重缺位。政策虽对医院耗材加价比例有明确限制,国务院办公厅早就要求2019年底前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高值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执行,但实际操作中部分机构仍将耗材作为创收工具,超额加成现象时有发生。

更关键的是,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当前,多地阳光采购平台以“价格联动”为主导模式,仅要求企业参照全国最低价申报挂网,未强制审核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等构成明细,不能对成本形成穿透式监管,这使得“阳光采购”难以发挥全部实效。

价格虚高并不是行业必然,集采与医改已经给出了答案。作为全国医改标杆的三明医改,通过多项制度创新切断利益链条,推行“两票制”,要求药品耗材从生产企业到配送企业、再到医疗机构仅开两次发票,压缩多级代理加价空间。实施药品耗材零加成销售、集中限价采购,对重点产品实行实时监控,推动医疗费用大幅下降。

国家集采能大幅挤干医用耗材虚高的水分。2023年12月国家组织的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74%,按集采前价格计算,预计每年可分别节约费用39亿元、67亿元,广东、河北等多地落地后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

而“透明监管”则能照亮灰色角落。推动阳光采购平台公开耗材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企业利润等明细,建立成本审核机制。借鉴三明医改的“医保统一结算机制”,切断医院与供应商的资金往来,尽可能地避免“暗箱操作”。社会监督也能弥补监管的短板。应保障患者对医用耗材价格的知情权与查询权,建立“价格投诉快速响应机制”,让公众参与到价格监管中来。

每一份虚高的价格,都在透支患者的信任。解开这道谜题,唯有让监管硬起来、利益链断开来、价格表亮起来,168元的耗材才不会成为压在患者身上2200元的重担。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孙纯】 【编辑:陈登辉】
关键词:医用耗材 价格虚高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