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万元诈骗案暴露家庭防骗盲区

相链区块链

郑宇珂(湖南科技大学

据澳门司法警察局消息,日前,一名在澳门就读大学的香港女子误信骗子冒充的“内地公安”,按照对方指示向父母索款缴付“保证金”,最终被骗8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33万元)。(10月27日 南方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折射出“冒充公检法”诈骗的猖獗,更暴露出数字时代下家庭防骗教育的缺失。

本案中,骗子的手法并不新颖,冒充内地公安,以“涉嫌犯罪”为名制造恐慌,通过视频办案增强可信度,最终以“保证金”为诱饵完成诈骗。然而,受害人的身份值得深思——一名大学生,本应具备基础防骗意识,却因对“执法权威”的盲目信任,连续两次转账,甚至向父母编造留学理由索款。这不仅是个体判断力的失灵,更是家庭沟通不畅的体现。

如今,骗子不再广撒网,而是针对特定群体设计话术。大学生往往自认熟悉网络,却容易在“执法文书”“视频办案”等细节前放松警惕。更关键的是,骗子刻意制造孤立环境:要求受害人保密,切断其与外界的求证渠道。这种心理操控,使受害人在恐惧中失去理性,连基本的“向家人确认”都未能执行。

此案中,受害人首次转账后,骗子变本加厉索要第二笔资金,若非银行提醒家人,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暴露了家庭防骗的薄弱环节:父母与子女间若仅谈学业、不谈风险,便难以构建防骗的“免疫系统”。尤其对于留学生或异地求学者,物理距离更容易放大信息差。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教唆子女以“升学”为名向家长要钱,而家长因关爱心切,可能忽略核实步骤。澳门警方强调“多关心子女及分享防骗资讯”,实则是呼吁将反诈教育融入家庭日常,而非事后补救。

当前,诈骗已呈现跨地域、专业化特征,仅靠个体警惕远远不够。此案中,港澳与内地的执法协作、银行的及时预警,均体现了社会联动的必要性。但更深层的解决之道,在于将防骗教育前置于家庭与学校场景。例如,高校可开展模拟诈骗场景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家长则需摆脱“谈钱羞耻”,主动与子女讨论财务安全案例。

只有让意识从公共宣传渗入家庭对话,才能织密安全之网,避免下一个受害者出现。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郑宇珂】 【编辑:陈登辉】
关键词:防诈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