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沙水,如何长留才? | 平心而论
沐刃
近年来,长沙在招揽人才上“新政”不断,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来长创业、生活。有人誉称,“‘才’饮长沙水”已成为活力星城的又一个标签。今天,这个热词又添一条新注解。据10月22日《长沙晚报》报道,长沙连续6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才饮长沙水”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被借用来形容四面八方的人才认可长沙、相信长沙、奔向长沙,这无疑是神来之笔。当然,这里的“才”字是巧妙化用,“‘才’饮长沙水”既勾画出一种极具活力的趋势与状态,也体现了各方英才与伟人家乡在情感上的共鸣与链接。
那么,“‘才’饮长沙水”如何成为一个持续赋能的品牌,在成为热词的同时,更加吸引人、集聚人以及成就人?
立足于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及17条产业链,不断构筑及优化创业平台与生态,真正实现从“人才跟着产业走”向“产业围着人才转”的转化,让来长沙的人能够找到合适或匹配的岗位,扎入这座城市并深深扎下根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与企业(机构)、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牢固树立“人才即投资”的理念,并清醒认识到,引进来只是投资的开始,后续的投入与管理才是获得回报的关键。譬如,能否帮助新来的他(她)尽快地从业务、技术及文化上融入团队?能否充分授权,给予其成长的空间与时间,尤其是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试错?能否为其提供持续的培训、学习交流及晋升机会?更重要的,能否明确目标,委以重任,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与信心?
尽量做到“软硬兼施”,既重视薪酬、待遇、头衔等“硬件”上的承诺与兑现,也不忽视“软环境”的营造及制度创新等探索。譬如,在创业过程中,某个创业者来到的每一处场景,面对的每一张面孔,遭遇的每一次办理与应答……都是一次对一座城市“软环境”的测试或考验。
不妨继续大力挖掘、讲好“来长沙 创未来”“我的梦想我的城”“湘商回湘”等故事。笔者相信,不同的个体真实可信、在各行各业的选择与路径、尝试与成功,哪怕是暂时的挫折,都可以成为别人模仿、借鉴的样本。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故事尽量覆盖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平台,以跨地域、无时差传播“放大声量”,抵达与影响到心怀壮志又踏实肯干的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