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C位”加价,是市场精明还是吃相难看?

相链区块链

陈登辉

今年国庆档电影票房火热,6日已突破15亿元。然而,不少走进影院的观众发现,同一场次的电影,越是处于C位的座位票价越高,越是靠边的越便宜。影院这种“分区售票”的玩法,美其名曰“优化观影体验”,实则为“座位经济学”的精准算计。有观众调侃道:“以前抢票靠手速,现在抢座靠钱包。”

从法律层面看,影院分区售票确实算不得违法——毕竟明码标价。但合法不代表合情理。买票时标价40元,进去选座发现中间座得多掏钱,属实有点添堵。讽刺的是,这种“创新”竟是“老套路”:20世纪80年代的单厅影院就曾按座位分等级卖票,如今披着数字技术的外衣“复古”归来,倒被包装成了市场新策略。有网友犀利吐槽:“原来科技进步就是为了让涨价更精准?”

影院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算盘珠子可能崩到脸上——当下电影市场本就面临流媒体冲击,观众对价格敏感如惊弓之鸟。分区定价若沦为“逼买高价座”的套路,无异于劝退本就犹豫的观影人群。更荒诞的是,已经有不少观众研究出对策——先买普通票,然后猫腰溜进“黄金区”,上演“座位游击战”。

说到底,分区售票的争议核心在于“值不值”。演唱会分区定价无人质疑,是因为后排和前排体验天差地别;但多数现代影厅设计,本就能保证各位置观影效果差异不大。比如银幕几乎与厅等宽、环绕声无死角等等,所谓“黄金视角”的加成,恐怕更多是心理作用。

影院若真想“开源”,不如学学高端餐饮:推出“导演解说场”“彩蛋专座”,甚至开发“避熊孩子安静区”。单纯在座位上划三六九等,却无实质服务升级,难免被诟病“吃相难看”。毕竟,观众可能原谅一张昂贵的电影票,但很难原谅一张昂贵的“冤种票”。


【作者:陈登辉】 【编辑:肖娟】
关键词:电影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