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种子结新果需三重赋能|麓山快评
贺文兵
浏阳试验田里倒伏的茄子,宁乡地头烂掉的西瓜,道出了老种子蔬菜的生存困境(详见7月31日《长沙晚报》5版相关报道)。这些承载着农耕文明基因的老品种,既要对抗自然风险,又要直面市场挑战,其突围之路需要技术、市场与体系的三重赋能。
技术护种是前提。老种子并非“原生态”的代名词,湖南省农科院的实践证明,科学管护才能让老品种焕发活力。用防虫网隔离避免品种混杂,设专门资源圃保护无性繁殖作物,通过合理蔬果平衡产量与植株负荷,这些技术手段既能守住老种子的“纯正血脉”,又能解决“果多压垮秧”的现实难题,为规模化种植扫清障碍。
市场拓路是关键。“不敢多种”的背后,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脱节。浏阳探索的订单农业、宁乡依赖的周边采购,都指向同一个答案:稳定的销路比高产更重要。不妨借鉴“认养农业”“社区直供”等模式,让城市消费者参与种植过程,用“故事+品质”赋予老种子蔬菜溢价空间;同时对接餐饮企业、生鲜平台,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短链供应,让“老种子”结出“好收益”。
体系托底是保障。老种子保护不能仅靠农户“单打独斗”。政府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降低流通成本;科研机构需加快品种改良,兼顾传统风味与商品属性;企业应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唯有形成“科研机构保种、经营主体种植、市场渠道销售”的闭环,才能让老种子从“收藏室”走向“菜市场”,从文化符号变为富民产业。
老种子的价值,不仅在于舌尖上的记忆,更在于其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与农业韧性。让技术扎根泥土,让市场连接城乡,让体系支撑发展,这些古老的种子才能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