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也是红”?是病,得治!
6月29日,湖南24岁的周景明(现持有身份证上的名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请求改回曾用名朱雀玄武的申请暂未通过审批。但他同时强调,“我还会继续申请改名,想通过改名引发关注。我想出名,喜欢被人关注,黑红也是红。”(6月30日大象新闻)
且不说这个周某反复申请改名的行为是否涉嫌占用公共资源、扰乱公共秩序,单单是“想出名,黑红也是红”这句话,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下网络与社会中一种浮躁心态和畸形生态。为了获取流量、赢得关注,部分人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以负面、低俗的言行吸引眼球。面对这一现象,仅仅批评谴责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及时堵住漏洞,防止公共资源被无底线的“黑红”行为肆意侵占。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黑红”似乎成了一条“捷径”。一些网红为了走红,精心策划低俗炒作、恶意摆拍,发布博人眼球的争议内容。比如,有人故意制造夸张矛盾冲突,在网络上引发骂战;有人编造虚假故事,消费公众同情心;还有人挑战公序良俗,发布低俗、暴力视频。这些行为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还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导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被淹没。更严重的是,当“黑红”成为一种风气,会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让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出名,可以不择手段。
“黑红也是红”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与监管缺失。一方面,流量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人丧失了底线。一旦通过“黑红”方式走红,就能获得广告代言、直播带货等商业机会,实现快速变现。在利益诱惑下,他们甘愿冒险,将道德与法律抛诸脑后。另一方面,现有的监管制度存在滞后性与漏洞。对于网络内容的审核,往往是事后处理居多,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而且,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违法违规成本低,难以对不良行为形成有效震慑,使得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断试探底线。
要遏制“黑红也是红”的不良风气,必须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制约与制裁体系。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恶意炒作、低俗营销等行为,制定明确的界定标准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主体的经济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者,实施行业禁入,从根本上断绝其靠“黑红”获利的途径。其次,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对负面、低俗内容进行过度推送。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屏蔽不良内容。
同时,鼓励平台设立举报奖励机制,发动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黑红”现象的氛围。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教育与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名观,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明白,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黑红”只是一时的,唯有凭借真才实学、优秀品德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与认可。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