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中学化”:不宜简单照搬

相链区块链

  戴先任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4月19日半月谈)

  大学管理“中学化”,在一些高校较为常见,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觉得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不应再像管理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一样对待他们,高校不应简单沿用高中模式来管理大学生,否则容易培养出一个个“巨婴”。

  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父母与学校的严格管束,进入大学之后,成了成年人了,不少高校管理往往更为宽松,这让他们容易放飞自我,熬夜打游戏、追剧的也不少,有的还因此荒废学业。

  所以,对于大学管理“中学化”要谨慎行事。高校不能简单沿用高中模式来管理大学生,否则违背了成长规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缓冲期,要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要看到,一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与从小到大家长、学校一以贯之的包办思维、管制思维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学校一直不肯放手,恨不能给大学生戴上“紧箍咒”,把他们关进温室,这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高校要做的是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对于那些偏离正常学习安排,沉溺于网络游戏玩物丧志的学生,则需加强家校合作以纠偏,帮助学生重回正轨,而不能以“成年人自由”为借口纵容他们。

  大学生成年了,不应再像未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学校与家长要尊重其多元化生活,对大学生的生活自由不要粗暴干预,要多一些尊重与包容。但学校也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要能宽严相济、疏堵结合。既要避免大学管理“中学化”,避免管理一刀切,防范大学生巨婴现象,促进大学生成人化、独立化,又能尊重大学生的自由生活,从而让学校管理者履行好服务者和教育者的本分,帮助更多大学生走好这段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和缓冲期。

  这些都更考验大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拿出绣花针功夫,做到张弛有度。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待大学生都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度干预,要做到“管”“放”平衡。要对大学管理“中学化”纠偏,让大学生从中学生状态中走出来,在大学化中历练,为社会化做好准备。学校、家长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该培土则培土,该施肥则施肥,而不能停滞不前,甚至走回头路。只有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管理与教育问题,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身份转换的过程。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戴先任】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大学管理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