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日流量”变成“四季能量” | 热点面对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庹新岗 付臣欢
油菜花、桃花、梨花竞相开放,眼下,全国各地赏花经济正以蓬勃发展之势赋能乡村振兴。花期有限,产业无限。如何认识当前春日经济发展,它有哪些新的特征?春日经济对于休闲农业发展,对于促消费扩容,有哪些作用?长沙发展休闲农业,如何升级打法?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近日约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联合体首席专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休闲农业研究院院长谈再红,长沙休闲农业协会会长王仲麟和长沙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处处长张倩,就上述话题进行了访谈。
专家名片
谈再红,正高级农艺师,教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休闲农业研究院院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联合体首席专家。
专家名片
王仲麟,全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智库专家、常务副理事长,民革湖南省委“三农”委员会副主任,长沙休闲农业协会会长。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记者:当前赏花经济火热。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平台3月至4月的“赏花”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五成。3月以来,飞猪平台上国内踏青赏花游热度也环比大增超过5倍。如何认识这一消费热潮?
王仲麟:赏花经济由来已久,今年人们赏花呈现出客流量大、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幅增加、乡村柴火饭等接地气消费大受欢迎的良好局面。
谈再红:我总结了当下赏花经济的四大特征,或者说四大作用。一是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花为媒,延长“农田变景区”产业链,实现“春赏花、夏种稻”的循环经济。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季节性农作物生产,比如油菜、紫云英,通过赏花活动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三是增强乡村品牌吸引力。通过赏花经济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投资与客流。四是促进就业与增收。围绕“花经济”衍生出餐饮、民宿、文创等业态,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张倩:“限定款”向来是市场追求的爆款。赏花、吃春等时令活动都是“限定款”。近年来持续的赏花品牌打造和传播,以赏花为流量入口,正在不断充实消费场景和文化活动,如江背镇、茶亭镇、菁华铺乡等乡镇策划推出乡间音乐会、乡村秀等,多地衍生出“乡村集市”等,业态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延伸都在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情绪及消费需求。
记者:那为什么现在赏花经济这么火呢?
王仲麟:我觉得,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有产业基座。休闲农业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大面积的花卉成片种植和开放。同时,长沙独有的丘陵地貌让赏花地更具有观赏价值。二是有旺盛需求。现在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到乡下赏花踏青成为放松自我、朋友或家庭聚会的不错选择。当然,这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的正确引导。
谈再红:赏花经济应该说是常玩常新的。从以往简单的拍照赏花到现在,各地更注重结合“花文化”场景打造。如此,从单一的赏花过渡到多业态配套,满足游客更多样的消费需求。
张倩:赏花经济蓬勃发展,本质上是乡村休闲消费的不断扩容。主要基于三方面驱动:一是乡村发展基础系统重塑。近年来长沙全域打造美丽宜居村庄,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2067个、片区24个,茶亭花海片区、靖港西围子片区等片区依托生态景观重塑、服务设施升级,构建“田园+时尚+体验”立体休闲场景,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度假转型。二是乡土资源创新性转化,“六好”资源通过包装和矩阵式传播,将分散的农文旅资源统一为“好吃、好看、好玩、好带、好住、好摘”模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消费产品模式。三是市民消费需求迎来转变。乡村休闲具有更富体验性和高性价比特点,市民更愿意为这样的复合型体验付费。
以花为媒,开发更多玩法
记者:我们知道,花期有限,但产业需要持久发展。有些地方的人气在花期很旺,花期一过就烟消云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么把赏花经济的产业链做长,发展休闲农业?
王仲麟:赏花经济是休闲农业引客源、树品牌的最佳途径。像我运营的一家农庄,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红樱文化节,结合长沙县江背镇的油菜花节,今年的游客量就比往年同期增长35%左右。至于如何持续发展,我认为可以借助赏花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加强环境景观建设。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出游乐、乡村动物展、灯光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总之,赏花经济可以成为很好的推广品,关键是游客来了以后,要有更多玩法。
谈再红:我同意王会长的观点。赏花固然重要,但说到底,它只是个媒介,吸引大家来这里。至于玩什么,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就赏花本身而言,应该突破时间限制。从“一季花”到“四季景”,科技赋能花期管理。采用温室栽培、品种改良等技术,延长或错峰花期。
二是进行空间拓展。从“单一赏花”到“区域融合”发展。这个可以重点谈一谈。首先,我们可以推进农旅的深度融合。开发“赏花+体验+农产品加工”等产品产业链,将游客转化为农产品的消费者。其次,可以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将以“看”为主的赏花融入农耕研学、科普教育、康养民宿等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再次,可以进行文化基因植入。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如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与花海景观结合,形成特色记忆点。最后,还可以不断创新沉浸式体验活动,提升游客参与的深度。
三是实现价值增效。这是管长远的。我们的观念要从简单的“资源变现”,转变为长久的“生态共生”。重点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品牌化运营。建立区域花卉IP,并通过文创产品、联名合作扩大衍生价值。另一方面社区共建共享。鼓励村民参与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制作,将短期的“流量”转化为可持续收入。同时,通过旅游产品与土特产销售,实现“赏花客”到“回头客”转化。
张倩:我提供一个实例参考,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在2024年发出“星村我有+”倡议,部分镇、村如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宁乡市沩山乡等地率先破题,创新打造“我在星村有棵树”农旅融合IP。市民在赏桃花梨花的时候,开展果树认养活动,后期视自身需求实地参与除草、采摘等种植过程,实现了“认养定制化、体验场景化”。同时,村民的产品和服务也得到增值,认养权衍生到民宿、餐饮等周边业态,让“游客”变“常客”,“流量”变“留量”,实现了产业延伸及资源变现。
休闲农业呈现越来越多新消费特点
记者:最近,包括央媒在内,很多权威媒体报道了长沙赏花经济的红火。长沙近郊游等休闲农业发展,在周边也有较大影响力。请介绍一下,发展休闲农业,长沙之于其他地方,有哪些独特优势?
王仲麟:业内有句话,休闲农业发源于成都,发展于长沙。总的来说,长沙休闲农业发展是很不错的。全市休闲农业主体有1800多家,其中星级休闲农业庄园145家,截至目前,长沙市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1个。
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长沙休闲农业的特色。一是物华天宝。作为山水洲城,长沙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二是人杰地灵。产业发展,得益于长沙的企业和企业家,敢想敢做敢创新。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产业情况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庄。当然,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中,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在业态上,从原来的相对单一,发展到江南庭院、古风汉韵、炊烟时代、渔业农庄、湘菜农庄、稻香农庄等,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谈再红:我的分析偏理论。长沙休闲农业发展到现在,呈现出越来越多新消费的特点。依托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和产业创新,形成了以“赏花经济+都市农业游”为核心的特色发展模式。
具体来看,在产业规模和形态上,已初步建立了乡村游、农庄游、节庆活动游(如赏花季)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文化+生态”一体化体验都市农业新形态。在经济效益与品牌效应上,长沙通过“赏花经济”带动了消费升级,休闲农业与夜间经济形成互补。特别是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比如AI技术应用、短视频传播,有效提升了长沙网红城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差异化发展路径上,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产业发展+在地文化+新消费”的深度融合,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农文旅有机结合,推动了休闲农业向“四季可游”转型发展。
长沙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休闲引领者
记者: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长沙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三促三稳三提”,其中摆在首位的是促消费扩容。结合这一工作要求,分析当前长沙休闲农业发展,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克服?长沙休闲农业该如何升级打法?
谈再红:先谈促消费扩容,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大好契机。抓住机遇,我们可以通过业态创新、科技赋能、机制突破三大抓手,推动休闲农业从“资源驱动”向“品牌驱动”升级。如此,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以农为基,三产融合”“城乡互促,农文旅融合发展”“轻资产经营,效益为先”的休闲农业“长沙方案”。
王仲麟:在全市经济建设中,休闲农业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消费扩容、稳就业、民生提质等方面。据我了解,当前长沙休闲农业吸纳就业5万余人,间接带动当地7万余人从业致富。同时,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夜间经济发展上,也发挥了传承和引领作用。
谈再红: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不足。当前长沙休闲农业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产品同质化与品牌辨识度不高、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相对滞后、产业链整合度不长、专业运营人才不足以及政策协同有待加强、资金支持较分散等问题。为此,升级打法,就应该从休闲农业的“农文旅”产业升级、模式升级、联农机制升级上想办法。
我建议,一是打造“休闲农业+多元场景”新业态。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求,开发传统农耕体验、数字田园艺术展等沉浸式项目,培育“长沙乡村美学IP”。推广“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发展会员制定制农场,链接城市消费人群。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数字休闲农业。建设智慧农业园区,运用VR/AR技术还原传统农事场景,搭建长沙休闲农业线上导览平台,实现“一键预约、一码畅游”,实现一部手机游长沙。
三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落实长沙市“联农带农”政策,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合作,将村集体、农民纳入产业链分红体系。
张倩:在两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建议从资源整合与传播裂变两个维度深化休闲农业发展。一是资源要集成。以美丽宜居村庄为空间载体,串联高标准农田、特色种养基地、休闲农业园地等功能模块,形成“农业生产—加工体验—休闲服务”等产业融合生态圈。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以及返乡创客等主体协同发展,推行差异化定位,实现休闲产业多元化发展。二是传播要破圈。以长沙乡村“六好”为主IP,衍生“乡村新潮”“乡村记忆”“星村我有+”等子IP,开发沉浸式短视频数据库,精心制作农耕文化、乡村民俗等场景化内容。培训一批乡村“网红”,使得广大村民掌握直播、视频带货等技能,做农文旅融合的助推者。最后,我们要聚焦流量转化,实现传播与消费转化的闭环。
王仲麟:总之,在打造以花为媒、以山水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灵魂的多位一体发展上,长沙应该可以成为乡村休闲引领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