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速裁: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相链区块链

付臣欢

有了纠纷是私下掰扯还是找法官?打官司会不会又要等着排长队?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出了个实招:专业法官与资深调解员组团上门,把冷冰冰的流程变成热乎乎的调解、专业靠谱的裁决。这一“调解+速裁”办案模式自运行以来,立案速裁团队的调解、撤诉率合计达47.68%,有速度,够温度,还特管用。

比如,对幼儿园物业费纠纷的化解挺有意思。法官没急着敲法槌,反倒和调解员一起当起“物业费精算师”。他们翻政策、查类案,最后在物业服务清单上做起“加减法”,既没让物业公司白干活,又没让幼儿园花“冤枉钱”。此举可说是既解“法结”又化“心结”。一方面,法官提前介入指导调解,弥补了人民调解员法律专业性不足的短板,通过类案参考确保调解方案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调解员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和乡土智慧,能有效消解当事人对诉讼的抵触情绪。

牵手要牵牛鼻子,面对众多案件,立案速裁团队之所以能快刀斩乱麻,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东跑西跳搞“车轮战”,而是挑了典型案子当样板。就像老裁缝剪衣服前先打个样,以一份判决书作为对照,后面上百起具有同一事实基础的群体性案件就迎刃而解。因为有“样板案”在前,就有了定分止争的“标尺”、批量解纷的“钥匙”。这种“示范判决+类案调解”的模式,既避免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尴尬,又为批量纠纷提供了可预期的解决方案。

团队上,是“专业赋能+情感疏导”配合上阵;判决上,是“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智慧总结。望城区法院这手“调解+速裁”的实招,不但为矛盾双方解了“法结”,更替社会关系系上“活扣”。这种思路,不只见于报道中的100余起逾期交房纠纷案件,还可以跨界复制经验——小到物业费纠纷、培训班跑路、加装电梯扯皮,大到农民工讨薪、电商集体维权,只要法官和调解员合诊把脉,抓准“病灶”解决几个典型案例,就能开出一剂“通用良方”,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让当事人打心底里认可。这样的司法创新,对于各类纠纷的调处都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付臣欢】 【编辑:肖彪】
关键词:调解 望城区人民法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