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沙简牍文化“活”起来|两会观察

相链区块链

  袁云才

  “需要以更高视野、更大手笔擦亮长沙简牍世界级文化品牌!”目前省两会正在召开,省政协委员易鹰、汪涵的这一建议,视角触及城市文化名片的塑造,经《长沙晚报》1月14日报道后,引来广泛关注。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文化名片不少,如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天心阁、马王堆汉墓、浏阳花炮等。但有一张独特名片因为属于“冷门”,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这就是简牍文化。长沙出土的简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主要是1996年在五一广场走马楼街古井中出土的三国吴简,有10余万枚、200多万字。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为长沙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很具分量的砝码。

  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用鼠标、键盘书写交流,对于这些出土简牍,会觉得十分陌生。然而众所周知,在纸张普及以前,它们是记载历史、传播文化、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中华文化基因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现在所用的“册”字,就很像绳编的竹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长沙简牍不仅是珍贵的中华文化宝藏,也是世界文明变迁史中一段珍贵的缩影。

  持续擦亮简牍文化品牌,对长沙来说,既是优势和机遇,也是使命与担当。要彰显“简牍不简”,做到“冷门不冷”,关键就要让简牍文化“活”起来。这需要做好“文化+旅游”与“文化+科技”两篇文章。不仅可以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让一册册简牍的制造、书写、修改、运输、阅读等过程在观众眼前重现,而且,可将超10万枚简牍中的无数故事挖掘出来,演绎成短视频、微电影,打造爆款,让网友从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长沙简牍以及马王堆帛书上的书法特点,以及简牍本身的造型等,都可为相关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元素。

  文化既是城市发展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说起长城,人们就想到北京;说起兵马俑,人们就想到西安;说起东方明珠塔,人们就想到上海……希望一说起简牍,甚至一提到书卷,人们就想起长沙。愿长沙简牍文化品牌走进大众心田,闪亮世界。

【作者:袁云才】 【编辑:李卓卓】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