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救命神器”不该人为设限

相链区块链

吴睿鸫

9月9日,海口一市民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海口汽车西站遇到一位大叔晕倒,想取车站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急救,发现AED外箱要扫码才能打开,误时误事。12日下午,海口市急救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称,涉事AED的外箱已经更换。(9月12日极目新闻)

AED全名“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用于抢救心搏骤停患者。它是提升公共场所应急救护能、健全突发事件应对预防机制体系的重要工具,被人们誉为“救命神器”。

在公共场所放置“救命神器”,旨在方便取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效率。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有人突然晕倒,市民取用附近的AED进行急救,却发现必须微信扫码开箱。因台风过境网络信号不佳,他最终没能取出AED,幸亏患者被人工心肺复苏抢救回来。

对AED管理方来说,扫码取用AED可能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防止设备丢失和破损;二是扫码可记录救治相关信息,三是方便后续对AED进行升级维护。但是,现实却很紧迫,心搏骤停的人被救活的概率以分秒为单位递减,抢救时间只有“黄金4分钟”。如果在心搏骤停的1分钟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至10%。

可见,使用前扫码虽然便于管理,但忽视了患者救命时“争分夺秒”的迫切需要。别说扫码耽误1分钟,就是耽搁十几秒,也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有网友直言:“扫个二维码的时间,黄金急救时间可能早已经过去了。”

实际上,“救命神器”不作人为设限,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职能部门,早已形成共识,并形成相应的规定。2021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规定要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做到显眼、不扫码、不上锁,方便公众寻找取用,避免错失抢救时间。目前,广州、杭州等多地已明确AED不得上锁、不得采用扫码开启。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00万,其中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多达54万,并且9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急救时AED扫码才能开箱,浪费的是宝贵的抢救时间。“救命神器”扫码才能取用,这样的“土政策”应尽早取消,以保证“救命神器”关键时刻用得上。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吴睿鸫】 【编辑:肖彪】
关键词: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