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挂证”乱象,重在“人证合一”

相链区块链

李英锋

“一级房建证,贵州、湖北的单位,挂靠3个月,5000~6000元;浙江的单位,挂靠一年,1.7~1.8万元,上全年社保”“证书挂给我,你等着收钱就行”……近日,北京的张先生收到一位中介发来的上述信息。张先生说,自从去年他将自己的一级建造师证分享到社交平台后,隔三岔五就有中介私信询问其是否愿意将证书挂靠出去。(9月11日《工人日报》)

张先生的经历反映了“挂证市场”的火爆,实际上,很多像张先生一样的有证族已经“下水”,成了“挂证族”。有证的不干活,干活的没有证——“人证分离”乱象由来已久,工程建设领域、消防领域等则是“挂证”的重灾区。

“挂证”触碰了多条法律红线,既会掩盖工程建设等领域相关资质缺乏的问题,给工程项目质量、消防安全等埋下严重隐患,扰乱建筑市场秩序、消防管理秩序等,也会给“挂证人”带来风险——“挂证”问题暴露后,“挂证人”需承担吊证等行政处罚责任;如果因“挂证”出现质量、安全等事故,“挂证人”作为名义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则可能承担民事赔偿、刑事等责任。

正是因为“挂证”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多年来,住建、消防、人社等部门已针对“挂证”行为开展了多轮专项整治。然而,“挂证”行为却非常顽固,处于一种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状态。其之所以能够获得生存空间,不仅与相关企业或持证人唯利是图、法律意识不强等有直接关系,也与相关部门在招标、资质审核、监督检查等环节“认证不认人”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相关部门往往给企业的投标、资质维护或升级等设定了“持证”数量门槛,且对证书以形式审查或书式审查为主,只要企业提交的相关资格证书够了数,大概率能过关。在这种侧重于“看证”“数证”的监督把关模式中,无论是持证人,还是对证书有数量需求的企业,都很容易钻空子。

要遏制“人证分离”乱象,固然需要加强对持证人的法治教育,引导他们看清“挂证”的危害性和后果,增强自律意识,远离“挂证”行为,更需要加大对“挂证”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挂证”黑名单机制,让“挂证人”及相关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在“堵”的同时还要注重“疏”,优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职业资格授予机制,给相关企业更多职业资格推荐权、评价权或授予权,鼓励企业自主培养或引进更多能够实际发挥作用的人才。

除了上述措施,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亟须改变“认证不认人”的把关理念。相关部门在招标、资质审核、监督检查过程中,既要看证,也要看人,做到“人证合一”。通过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大数据智能排查等多种方式,增强监督审核机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如此一来,“挂证”的难度增加了,露馅的概率提高了,生存的空间就小了,而注重对资质能力、业务能力的实质性审核,也有助于引导企业摆脱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纸面依赖,从源头减少“挂证”需求。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李英锋】 【编辑:肖彪】
关键词:人证分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