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吴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长沙各大中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贡献了长沙力量,提供了长沙参考。如何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是关键。具体而言,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坚持一体化目标导向,把稳立德树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一是要注重价值引领,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创新理论等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课堂。要用活用好学生身边践行主流价值的人和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价值。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二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确保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细。要在对学校基本情况和区域大中小学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各学段学校在区域教育生态中的定位,并结合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要求,分层级制定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三是要健全协调机制,确保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大中小学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制定专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综合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宣传、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及学校参与的一体化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来制定规划、找准定位、明确路径。通过定期组织协调会议总结经验成效,解决困难问题,协调资源配置,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二、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打破层级交流壁垒
大中小学思政课因教学对象、目标定位不同导致的师资交流不畅、资源共享困难是阻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壁垒。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有利于打破交流壁垒。一是要搭建系统的培训平台,打破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身份”壁垒。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搭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参与的多元培训平台,鼓励其通过科学研究、课程共建、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交流,打破一体化改革中的“身份”壁垒。二是要建立统一的线上平台,打破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时间”壁垒。各学校、各思政课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种类型的线上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跨时间学习、教师跨时间交流,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因时间不匹配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教育效率低下问题,进而打破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时间”壁垒。三是要建设综合的互动平台,打破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空间”壁垒。大中小学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课堂、教学论坛、虚拟教室、虚拟社区等综合互动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参与话题讨论,邀请其他学段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来破除地域限制,打破“空间”壁垒。
三、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中,课程体系建设作用不可忽视。一是要开展学理研究,让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有理有据”。广大学者及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为改革提供多元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教育实验等方法,来检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有理有据”。二是要优化课程内容,让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及时有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接受的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确保课程内容的“及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日常生活,通过社会调研、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惑,确保思政课“有效”。三是要用活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有为有味”。社会是个大课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要将思政教育从课本延伸至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体验和反思,确保社会这个大课堂在思政教育中“有为”。要根据各阶段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和群众生活,从具体情境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让思政课更“有味”。
四、建立一体化考核体系,确保评价延伸延续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思政课“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建立一套办法科学多元的、指标合理有效的、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考核体系,有利于确保评价的延伸与延续。一是要优化考核形式与指标,确保考核评价“有力”。通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评价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多元主体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评价网络。通过设置包括知识掌握、价值认同、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内的,适合各阶段学生的,明确、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延续性,确保考核评价“有力”。二是要灵活考核结果的反馈,确保结果反馈“有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反馈渠道,变阶段性、系统性的反馈为实时化、碎片化的反馈,让考核结果反馈实时更新,方便师生及时调整教育学习策略。要丰富反馈内容,除了反馈问题与不足外,还要反馈经验与成效,变“批评性”考核结果为“指导性”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结果“有效”。三是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确保考核结果“有用”。授课教师要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识别教学过程中的盲点与不足,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升教学效率。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收集和分析各学校、各学段的考核数据,精准识别改革中的成效与问题,为一体化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
(作者单位:开福区清水塘北辰小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