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看邬建美的湘绣世界 | 山水洲城记
“快看,这是什么?”“刺绣吧?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照片呢!绣得就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啊!”
“业守精勤 匠心永驻——罗哲文百年诞辰纪念展”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展出了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知名艺术家等为罗哲文先生百年诞辰创作的刺绣、玉石雕、木雕等艺术作品63组。
眼尖的观众惊奇地发现,其中的刺绣作品正是咱们湖南的骄傲、长沙的瑰宝——湘绣《长城》。这也是湘绣历史上第二次在故宫展出。这件精品的作者正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邬建美。
今天,橘洲君邀请邬建美担当湘绣讲解员,带领大家走进“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湘绣世界。
一
说到罗哲文,可能很多人对他不太了解,更不清楚为什么要在故宫办展专门纪念?其实说起来,这位古建筑学家与湖南还颇有渊源。
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前者盛名不必多言,后者同样是一代建筑宗师,刘敦桢是湖南新宁人,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并短暂在湖南大学执教。罗哲文一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尤其对长城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对于长城的关注并不局限于北方,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寻找传说中的南方长城。2000年4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的罗哲文到湖南凤凰考察,确认苗疆边墙就是南方长城。如今,凤凰长城已成为湖南知名的文旅景点,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访古探幽。
虽然从表面看,罗哲文的长城保护与邬建美的湘绣艺术相距甚远,但内里精神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那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
“罗哲文老先生瞄准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这一目标,身体力行,百战不殆,犹如蜡烛般为文化遗产事业燃烧尽自己,让炫丽的民族瑰宝走向世界。这种光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无数传承人的初心所在。”邬建美说。
邬建美告诉橘洲君,她从小也有一个长城梦。虽然幼时不能亲自登上万里长城,但她从课本上读到长城悠久的历史,看到长城雄伟的身姿,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并萌发了长大后要用湘绣绣制万里长城的想法。
2002年,机会终于来了。邬建美看到湘籍名家许仁龙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国画《万里长城》,感到十分震撼。经过多方衔接,终于在2009年以此画为蓝本创作出湘绣《长城》。邬建美运用十几种颜色、一百多种色阶的绣线,将蜿蜒巍峨的长城、春意盎然的林海、奔涌翻滚的云海等都绣得如真似幻,那雄奇壮美的感觉呼之欲出,征服了现场观众。
面对大家的夸奖,邬建美谦虚地表示:“对比罗哲文老先生对长城研究的鸿篇巨制与非凡贡献,我的作品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共鸣是息息相通的。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湘绣艺术的非遗传承工作者,我觉得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传承先贤精神的最好怀念,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最好激励。”
二
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绣又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如何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时也需要一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邬建美一战成名的“青铜器”系列,就是起初大家谁也不看好的创意。
湘绣于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所长,但表现青铜器,这前人从未试过。这也难怪,古代绣娘未曾见过青铜器,也的确绣不出来。像湖南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四羊方尊,就是1938年在宁乡出土的,且它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父老乡亲也不易一睹真容。2007年,四羊方尊回湘展出,成为省会文化盛事。来到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邬建美只一眼就被四羊方尊“虏获”了,雄浑厚重的风格、端庄典雅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设计、精美繁复的纹饰,无不触动了邬建美的内心。在人山人海的湘博现场,她费劲心力寻找各种角度拍照,仔细记录四羊方尊的各种细节。
“四羊方尊就是我苦苦寻找的湘绣题材。我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责任用湘绣的艺术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羊方尊走出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它、欣赏它。”
但邬建美的热情很快就迎来几盆冷水。同行好友劝她:“青铜器就是一坨铁(实际是合金),这怎么绣?绣不好的话得不偿失。”湘绣以国画为蓝本,邬建美的“国画搭子”、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宋定国也一口回绝,直言这种题材“国内从未有过”。为此,邬建美登门拜访老朋友四五次,许下“创作失败绝不后悔”的诺言,方才说服他。邬建美回忆道:“宋老师的设计能力非常强。以往四羊方尊的照片都是从正面拍。宋老师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画。拿到画的时候,我惊叹,画得太好了!我非常满意。”
可真正上手刺绣时,邬建美才发现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她。青铜器历经数千年岁月,早已不是诞生时金光闪闪的色泽,就连锈蚀后的颜色也不是均一的青绿色,还夹杂了各式各样的斑驳点。这种颜色渐变非常难以把握,十分考验细节处理。邬建美一边绣一边混色,一边绣一边比较,为了更精准地表达,她只能把绣线分得更细,劈成一丝甚至半丝。为此,创作进程十分缓慢,耗时两年之久。
所幸,潜心打磨的湘绣《四羊方尊》2009年刚一亮相就大获成功,评论认为,“以刺绣表现青铜器,是邬建美的独特贡献。可见她‘承古法而不拘,创异针而求新’的主观能动性,和举重若轻地审慎与匠心。”
《四羊方尊》的成功激励了邬建美继续创作湘绣“青铜器”系列的决心。虎食人卣是非常具有湖南特色的青铜器,但两件都流失海外,分别被日本、法国博物馆收藏。邬建美想用湘绣《虎食人卣》形式弥补这一遗憾,得到了湘博原馆长熊传薪的大力支持。2014年,皿方罍回湘实现身盖合一,邬建美自然也没有错过这一重大新闻,直到2021年方完成湘绣《皿方罍》创作,今年将首次公开亮相。
三
如今的邬建美在湘绣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谁能想到,20年前她经历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如果没有她对湘绣始终如一的热爱,我们今天很难看到《长城》,看到《四羊方尊》《虎食人卣》《皿方罍》。
开福区沙坪街道是邬建美的故乡,在她出生的时候这里还属于长沙县。旧时沙坪与长沙县的捞刀河、安沙、北山,望城县的霞凝、丁字、桥驿等地都是远近闻名的湘绣之乡,家家有绣娘,村村有能手。邬建美就出生在一户湘绣世家,奶奶、妈妈、姑姑、姐姐都是刺绣好手。
1978年因病错过高考的邬建美被推荐到长沙县湘绣厂,从此走上了职业湘绣的道路。1984年她考入长沙市湘绣总厂,1986年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进修,继家传功夫后又有了系统性针法学习,技艺日益精湛。
上世纪80年代湘绣产业十分火爆,8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是创汇的重要力量。仅凭市湘绣总厂还无法完成庞大外销订单,因此邬建美与同事们一起在长沙北乡开班培训,组织农村妇女利用农闲生产手帕、披肩等绣品。但手工生产的湘绣日用品,其生产效率终归无法和机器轰鸣的现代化纺织业相较,再加之多种因素影响,鼎盛时期从业者近10万人的湘绣产业未能将这份火热延续下来。2004年,市湘绣总厂改制,昔日同事天各一方。
邬建美对湘绣感情深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本行。她敏锐地注意到,尽管湘绣基本退出了日用品领域,但作为精美的艺术品仍有存在的价值,决定将此作为主攻方向。2007年、2011年、2013年、2021年分别凭《人与自然》《雄狮》《八月》《群鸡图》四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实现了湘绣山花奖零的突破。
邬建美在湘绣艺术世界持续探索、努力提升湘绣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十分关心湘绣行业的整体发展。
新世纪初,包括长沙湘绣、湘西蓝印花布、邵阳滩头木版年画在内的很多湖南民间艺术品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以今天视角看,这些民间艺术品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2005年,文化部启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但在当年12月的公示名单中,“四大名绣”的苏绣、蜀绣、粤绣均入选,惟独少了湘绣。消息传来,在省内引发轩然大波,包括邬建美在内的湘绣界同仁团结起来,积极配合补录工作,纷纷出钱出力出作品。《长沙晚报》也连篇累牍地追踪报道,《湘绣为何落选》《湘绣“改名”冲击遗产名录》……经过各方近半年的辛苦努力,湘绣终于在2006年5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
回望这段历史,邬建美感触很深,湘绣申遗之所以能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正因为大家对湘绣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对所有湘绣从业者最好的鼓励与最大的激励。
展望湘绣未来发展,邬建美总结说:“一是要有执着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到得了一线,经得起挫折。二是要培养合格人才,文化传承点多面广,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努力就可以做好的,要形成帮教机制,形成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生动局面。三要坚持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传统、不断创新,才能既有高原也有高峰之作。”
记者/尹玮 制图/王聘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