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

相链区块链

阳丽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其中就包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与要求。因此,深刻把握中国式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生成逻辑,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论断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构思。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在其经典的著作中就涉及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建立在剥削、压迫的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是相矛盾,背道而驰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建立财产共有的共产主义社会。二是生产力的极大丰富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政权、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动态过程,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因生产力不够发达,加上个体劳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的现象。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三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表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譬如“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譬如“单独个体”与“全民整体”的协调统一。《共产主义原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建设的这些原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奠定了学理根基。

二、历史逻辑:接续于历代先贤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憧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都期盼和追求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并有一系列的表达和论述。首先,“天下均平”的朴素观点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目标追求。《礼记·祭法第二十三》曾提倡共同享有与开发物产的“以明民共财”理念;《管子》曾提出“以天下财利天下人”的政策主张;《晏子春秋》曾记载“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的贫富平均思想。这些均表达着人们追求财富平均的美好愿景。其次,“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雏形构思。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将“大同社会”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与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便是古代先贤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中勾勒出的大同理想社会和美好憧憬。三是“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取向。“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大政治智慧。“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富民、利民的传统民本思想观念是优秀统治者为政的道德修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优秀政治品质,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三、实践逻辑:丰富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为实现富裕进行了有益探索。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三十七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中首次提出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公有,有能力耕作的人都能分到土地。尤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条件。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及“共同富裕”概念,并提出将带领农民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真正过上“普遍繁荣”、“共同富裕”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本质论、原则论、路径论等方面构设了共同富裕的实践体系。关于共同富裕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关于共同富裕的特色方式,他开创性地提出“先富带后富再共富”思想,即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在共同富裕的总体路径方面,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绘制了路线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高度,将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更为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既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其次,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既鲜明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全面的富裕,又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既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式的动态过程,又要求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再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既强调依靠努力奋斗致富,增强致富本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发展氛围,避免“内卷”或“躺平”,又要求坚持循序渐进,边探索边总结,尽力而行、量力而为,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后,也擘画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充分构建三次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又要坚持农村农民优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这些重要论述,以全新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规律性认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与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真正续写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党校)


相关链接>>>专题|“奋进新征程 奋力强省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

【作者:阳丽波】 【编辑:袁云才】
关键词:共同富裕 理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