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免费供餐60多万份,参与义工近6万人次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0日讯(记者 周游)世上或许难觅免费的午餐,但在雨花区井湾子街道,一个名为“雨花之家”的公益素食餐厅,却将这份看似不可能的事业,温暖而坚定地持续了整整十年。10月10日,在温馨洋溢的十周年庆典上,过往的欢笑、汗水与感动,凝聚成对下一个十年的温馨期盼。
10日11时许,雨花非遗馆内,400余平方米的餐厅开始饭香四溢。系着围裙的义工厨师在明厨亮灶间忙碌,轮值店长细致清点着食材——这里,已是长沙雨花敬老公益组织扎根的“新家”。从2015年在冯家冲社区悄然萌芽,到如今每日迎来数百位老人,十年间,累计送出免费午餐逾60万份,汇聚了近6万人次的爱心义工。
十年焕新记:从182㎡小空间到400㎡温暖家
“十年前,我们挤在冯家冲社区的二楼,面积只有182平方米;你看现在,场地有40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备也全更新了!”长沙雨花公益素食推广中心理事长刘波言语中满是自豪。2015年,8位发起人自掏腰包,在“社区免场地水电、公益组织运营、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下,打造了第一家“雨花之家”,为老人们提供四菜一汤的免费午餐,逢年过节更是增至五菜一汤,并备上心意满满的节日礼品。
今年8月,“雨花之家”搬迁至湖南雨花非遗馆。如今,硬件全面升级:厨房布局科学合理,就餐环境温馨舒适。14位店长轮番值守,10位掌勺厨师皆是利用休息时间前来的义工。“以前日均接待250人,高峰时300人;现在场地大了,最多能容纳360多位老人。”刘波介绍,十年间,餐厅一周七天从未间断,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让一位老人空着肚子离开。
回首来路,起步最为艰难。“没钱、没场地、没食材,全凭我们8个人兜底。”刘波回忆。所幸,十年耕耘,渐渐织就一张坚实的“爱心网络”:政府部门给予扶持资金;湖南雨花非遗馆大幅减免租金并提供后勤保障;雪天盐业、加加酱油等企业长期供应食材;今年8月,九龙仓集团更是专程赶来,捐赠了一千斤米油。
日常运营中,陌生人的善意亦如涓涓细流,汇入这片爱的海洋。刘波至今珍藏着一张随匿名包裹寄来的字条,里面是几十斤香菇和木耳,字条上工整地写着:“给老人们加个菜,千万别省着吃!”这质朴的叮嘱,曾让她瞬间湿了眼眶。
而支撑这一切运转的“核心引擎”,是那支庞大的义工队伍。通过“志愿汇”平台,这里已注册了2700多名义工,从店长、厨师到外场服务,所有岗位皆是无偿奉献。每周二下午是雷打不动的培训时间,从服务技能到公益理念,十年间,近6万人次在这里学习、实践,将爱心接力传递。
温暖群像:在付出与收获中实现双向奔赴
“都说‘谁担当谁受益’,我在这里,从一个‘闲人’变成了‘大忙人’。”义工谢红是餐厅的“老管家”,九年前初来时还身处失业的迷茫,如今她已能独当一面,肩负起采购、运营的重任。每天清晨七点到岗,忙碌至下午三四点,她却说:“累,但心里特别踏实。这里就像我的家。”
84岁的陈毅夫与79岁的任爱华夫妇,是餐厅忠实的“铁杆粉丝”。从冯家冲社区店开业第一天起,他们便是座上宾,并一路追随至新址。“口味清淡,合乎我们老年人脾胃;义工们比亲人还贴心。”任奶奶眼睛不便,每次到来,总有义工自然地搀扶她去洗手间,为她寻好爱心专座。“我们天天来,一顿都不想落下。”
还有更多动人的故事在此上演:57岁的残疾义工谭柏衡,曾辗转一小时公交前来服务;曾有无房无业的特殊居民,在这里重拾生活信心,并在大家帮助下找到了稳定工作……“从‘吃一餐饭’到‘献一份力’,正是这种‘爱的循环’,让这里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刘波动情地说。
如今,“雨花敬老”已从单一的免费供餐,拓展出安养、雨花学堂、义工培训、技能培训五大服务板块,它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就餐难题,更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港湾”。
“加入的爱心企业越来越多,有2700多名义工风雨同路,再难的事,我们也有力量走下去。”刘波望着餐厅内其乐融融的老人与穿梭忙碌的义工,眼中暖意融融,“十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愿望很简单:让更多老人在这里,吃得暖心,过得安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