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糕点师+七旬婆婆,雨花区这家街角小店复活“老长沙”味觉记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游 通讯员 戴雨瑶)“刚出炉的本式月饼,您尝尝看!外皮酥得掉渣,五仁馅儿香得透心!”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雨花区侯家塘街道的阳姨粽坊,香气便扑鼻而来,71岁的阳小玲笑呵呵地招呼着熟客。操作台旁,82岁的欧阳建国正专注地盯着烤箱里金黄油亮的月饼。这对“70后”加“80后”的老年搭档,让这家藏在老巷里的小店,提早飘起了中秋味儿。
从邻里分享到口碑老店:退休阿姨的温暖创业路
“一开始就是图个开心,喜欢捣鼓糯米吃食。”手上还沾着面粉的阳小玲,说起开店初衷眼睛弯成了月牙。刚退休的她,整天在家琢磨粽子、烧卖:“糯米得泡足四个钟头才软糯,烧卖的肉丁非得酱油腌透不可,粽子要扎得紧,煮的时候才不漏米。”
她总是把做好的点心分送给隔壁楼的独居老人、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街坊们尝了都打趣:“阳姨,您这手艺不开店真是浪费喽!”说的人多了,她真动了心。2016年,阳小玲在这条老巷租下不到20平方米的小门面,“阳姨粽坊”悄悄开了张。
没有招牌广告,全凭街坊口耳相传。她坚持“当天做、当天卖”,每天清晨就来备料,糯米、猪肉、粽叶统统当日采购。“好多老客怕买不到,提前一天就微信找我订,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一千多个烧卖、一千多个粽子。”九年过去,小店的“粉丝”越来越多,有人甚至驱车十几公里赶来,就为这一口热乎的传统味。
复刻记忆里的中秋:八旬糕点师匠心传承本式月饼
生意稳了,阳小玲萌发新念头:“中秋到了,想给老顾客添点儿节味。”在老街坊的介绍下,她结识了82岁的欧阳建国——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竟是长沙20世纪70年代国营食品厂的第一代糕点师。
“我从16岁就在食品厂做糕点了,那时的本式月饼,皮要酥得掉渣,馅要香得扎实。”欧阳建国一边说,一边轻轻掰开刚出炉的五仁月饼,酥皮应声簌簌落下。“现在的月饼不是太甜就是皮硬,我们要做的,就是老长沙人记忆里的那个味儿。”
为了这一口“老味道”,两位老人没少花心思:面粉选筋度适中的中筋粉,猪油一定要本地土猪现熬的才香;五仁馅里的核桃得现剥,花生要炒到微黄出香,再拌上葡萄干、冬瓜糖;蛋黄则选用咸淡适宜的海鸭蛋,烤出来油润不腻。
“烤的温度最关键,上下火180℃,烤15分钟,中途还得翻一次面。”欧阳建国一边教徒弟,一边盯着烤箱。每天从早九点到晚五点,月饼一出炉,整条巷子都香透了。
如今,“阳姨粽坊”的月饼也跟粽子、烧卖一样成了抢手货。老顾客李阿姨一口气订了30个月饼:“阳姨做的东西我放心,全是现做现卖。这月饼一口下去满嘴香,我家小孙子都抢着吃!”
从退休创业的阳小玲,到82岁“重出江湖”的欧阳建国,他们用一双巧手、一份热爱,把“做吃食”变成了晚年最踏实、最温暖的事业。“不图赚多少,就想让大家吃得放心,自己也活得充实。”阳小玲边说边麻利地包着蛋黄馅。在老巷渐浓的中秋气氛里,这小店传出的月饼香,成了整条街最暖心的节日预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