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朱世平建议: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提升长沙“颜质”
长沙晚报1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李静)“古往今来吟咏长沙的诗词约有5000首。这些流传不息的名篇佳作至今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能大大提振我们的精气神。”市政协委员朱世平向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建议,把长沙创建为“中华诗词之市”,传承好、发展好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进一步增强长沙品质、提升长沙“颜质”、传播长沙精神。
深度解码
长沙自古诗人辈出、诗事昌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于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用巨大。长沙被誉为“楚汉名城”“屈贾之乡”,自古诗人辈出、诗事昌盛,更是享有“天下诗人半在湘”的美誉,历史上吟咏长沙的诗词散见于诗册、史籍者约5000首。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在传承、普及、发展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朱世平委员说,依托市政协成立的长沙市诗词协会(诗人协会),30多年来在培养凝聚人才、创造精品力作、壮大基层组织、服务社会发展、传播长沙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浏阳市、宁乡市、雨花区、长沙县 梨街道先后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浏阳市三中被授予“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05年,长沙在杜甫原居住地修建了杜甫江阁,成为长沙一个新的诗词文化元素。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古典诗词兴趣不高,加之当前社会上诗教力量不强,社会氛围不浓,推进抓手不多,一些地方推进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承发展出现了式微的情形。”朱世平委员认为,全省已有6个市州被授予“中华诗词之市”称号,但作为最有底蕴、最有条件的长沙尚未拿到这一称号,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与长沙市中部地区“排头兵”和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不相符合,与长沙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及厚植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要求不相适应。
委员建议
尽快组织申报中华诗词之市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朱世平委员表示,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只差“最后一公里”。他建议,按照“市委主导、文联负责、部门协同、协会推动、县区落实、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长沙市创建标准、创建方案,并尽快组织申报。
“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级诗词协会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朱世平委员建议,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引导协会组织在增强创建工作的活跃度上作贡献。同步搭建创建活动载体,扎实推进中华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进家庭等“八进活动”。以全面决胜小康、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开展全国性的中华诗词大奖赛等,使全市的中华诗词文化建设走向群众、走向社会、走向全国。
朱世平委员还建议,加强师教资源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诗词基础知识教育,重视开展中小学诗歌活动;浓厚创建宣传氛围,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开辟专题、专栏、专刊及时反映创建工作信息、经验和成果,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使创建工作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文化认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