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何以文明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3日讯(通讯员 何潇源)2025年5月湖南省浏阳市秧田村获评“全国文明村”,这是秧田继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之后的第五个“国字号”荣誉。但更多人了解秧田村是从“进士故里”“博士之乡”“湖湘家风第一村”开始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秧田已有31名博士、176名硕士、1000多名本科生,也就是说,秧田每3年就会产生一名博士。一个人口仅5400余人的农业村,却高产博士、誉满湖湘,获评“全国文明村”,让人不禁发问:秧田,何以文明?
插杖成树,文明的种子就此发芽
1100年前,秧田始祖罗瑜宗从江西丰城举家迁徙,时遇寒冬,至此地,发现山环水绕、土地平坦,便将随行手杖插入土中,决定在此过冬。笠年,春风拂绿,罗瑜宗准备再度启程,发现手杖竟已生出新芽,大喜道“此为宝地矣”,决意在此安家落户,成为秧田村第一家“原始股东”。
后来,屈氏、邓氏、王氏、何氏等相继迁入此地,众人和睦相处、开田拓荒、耕作不息,将“九狮一向拜花台”的风水宝地,变为宜种秧苗、田野绵连、物产丰富、天地人和的“秧田家园”。
家风正、民风淳,则国泰民安。秧田的各方徙客把家风家训作为重要的身份标志。罗氏有言“力耕种、勤诵读”,邓氏有言“勤俭传家训,耕读裕民生”,陈氏有言“教人读书,即是我读”......纵观各家之言,都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文化内涵刻进高堂之上的家风木匾,更刻进代代秧田人的心。
清康熙年间,秧田青年罗卓伦家境贫寒,却坚守着“勤耕苦读”的家风传统,日出而耕作,日落而读书。因买不起灯油,便捉来许多萤火虫装进布袋里照明读书,最终考取进士,荣归故里。罗卓伦“囊萤作烛”的求学故事成为秧田村的一段佳话。
清乾隆年间,考取太学生的罗杖棭回到家乡,认为秧田不仅要物阜民丰,更要以文化人。他捐资办学,吸收乡邻子弟入学,对于贫困邻里也鼓励参学、从不吝财。从此,秧田形成“晴时耕种,雨时诵读”的耕读习惯,文明之风渐次大开。
稻田作词,书生谱曲。在“耕”与“读”的互动下,家风家训的滋养下,秧田文明的种子已破土发芽。
众志成城,文明的事业开花结果
漫步秧田捞刀河风光带,会发现车水马龙的跨河大桥边还有几座安静、古朴的青石桥墩,好像在等待来客听它讲述“佛延桥”的故事。秧田是平浏长官马大道的必经之路,商旅不绝,经贸繁荣,有一位名叫“佛延”的老人主动摆渡客商横渡捞刀河,风雨无阻。后来,村民捐资兴建石墩木桥,为纪念其一心为公、艰辛摆渡,便将桥命名为“佛延桥”。
时光几经流转,洪水数次侵袭,客商变了千万个,唯一不变的是秧田人对佛延精神的敬仰,对博施济众、勤耕不辍的信仰。
1969年,秧田党组织动员全村200多名青壮年兴修水利,不到一年,一条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拦河“长龙”便凌于捞刀河上。秧田成为浏阳首座拥有水力发电厂的村庄。1972年,浏阳县政府决定修筑马尾皂水库,解决浏阳北乡农业灌溉难题。秧田人一拍桌子、挽起袖子,所有青壮年主动参与到工程修建中,用行动践行“自强不息,造福子孙”的训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片土地并没有辜负勤劳朴素的秧田人,他们众志成城、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让秧田在发展之路上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秧田西部多山,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油籽久负盛名。1984年,在浏阳市与沙市镇林业部门指导下,秧田开始引进新品,科学种植,打造油茶种植基地。随后,省林科院油茶高产试验基地在此落户,湘林1号等上百个高产品种从这里走出。2008年,沙市镇获评“全国油茶生产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秧田村共有油茶林近3000亩,年收入约900万元,油茶与水稻、烤烟一同成为秧田三大富民农业产业。
进入新时代后,如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为集体经济再添动力成为新问题。走出去的秧田人心忧故乡、集思广益,想到将“进士故里博士之乡”这个金字招牌进行活化。2017年秧田村召开议事会,决定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共建“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游客、学生来秧田村识博士、学家风,参与插秧、犁地、摸鱼等农耕活动,体验划龙舟、观皮影、做剪纸等民俗活动,“吃住在农家,游乐在田间”。如今,研学产业中有36户农户开设民宿,可同时接待2000余名学生的吃住游,每年可创收近700万元,实现了研学产业反哺农民收入、乡村建设、乡土文化的良性循环。
俊采星驰,文明的精神薪火相传
文明,即以文化化人,以明理育人。
张秋香老人是“全国最美农家书屋”秧田“三志堂”农家书屋的捐赠者,不仅如此,她还是培养出一个教授、两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钢琴师的“大家长”。
张秋香没上过学,是个地道的农民,但她从未放弃学习的机会。1953年,村里开夜校扫盲班,她携儿带女参加。1966年,学校停课,她便带孩子在家自学。1977年,恢复高考,他把六个儿女叫回家,鼓励他们参考,三儿子罗碧波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孩子。如今,年逾90岁的张秋香老人依旧坚持读书、听新闻、写家庭日志,是村里“好学老人”“书香家庭”的代表。
在新时代,秧田文明的内涵早已超越了“读书识字,做一个文化人”。从25岁就参加平浏长县苏维埃革命工作的交通员屈葵珍,到26岁在清匪反霸运动中遇害的革命烈士罗宣浏;从以科学技术种粮的“全国种粮大户”王厚银,到身残志坚、致富不忘乡亲的最美乡村企业家罗建构;从义务为村上修剪树木十年的罗增国,到照顾失明公婆30年、撑起家中一片天的好媳妇罗小平......秧田人用各自的行为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文明内涵,为“博士村”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到今天,“博士”的美誉已不仅形容高学历、高文化的知识分子,更形容每一个在自己的赛道默默奉献全部力量,把平凡生活干出精彩的普通人,他们是秧田每一个领域的“博士”,更是“博士村”文明火炬的点燃者与传递者。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兄弟博士”罗洪涛、罗洪浪给秧田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寄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农村的生活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自己常常引以为傲的地方。河海大学的屈维意博士在2024年接受湖南卫视的采访时说:“我常常想,为什么要读书?是家庭的坚持、学校的教育、农村的生活给了我最大的激励。”
如今,秧田两所完小依旧书声琅琅,不远处的百年书院文光书院“文超班马,光射斗牛”的门联依旧闪耀,博士墙、公德墙、家家户户的家风家训依旧陪伴着村里的下一代秧田人走完上下学的路。
以上种种,便是“秧田,何以文明”的答案。
>>我要举报